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洋 《新闻记者》2023,(4):14-25
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语境中锚定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职业意义。透明性展演的脚本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闻社群价值观的土壤中,具有明确的道德倾向和实践指向,通过常规化的叙事将新闻业的“意义之网”编织地更加绵密坚实。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逐渐郁积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基于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内容丰富化、叙事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叙事结构非线性化的网络传播叙事模式,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身份焦虑呈现出狂欢式的符号表达、非理性的情感倾向、仪式化的群体分享等传播特色。精英崇拜的社会心理、新时代的技术赋权、消费主义下的特殊文本、社交网络中的模因传播模式成为网络传播叙事语境下身份焦虑问题出现的重要动因。我们应多维思考去应对身份焦虑问题:一是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厘清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成因;二是建构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的评估体系;三是发现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份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的急速创新深度改变了媒介传播的原有生态,使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视角和叙事手法不断被扩容与丰富.场景化、故事化、共识化,逐渐成为品牌宣传的趋同策略.本文以百雀羚《一九三一》广告为研究样本,梳理其传播特征,探究长图叙事、集体记忆、媒介表征、镜像呈现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旨在为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梳理泗州僧伽相关文本与图像入手,将该个案回溯至祖师崇拜的信仰传统,并依据图像分析,阐明其如何套用了后者关于高僧邈真制作的图式。因应于时代及信仰需求之变,泗州僧伽信仰在多种礼仪空间下衍生出各自表述的图像语义,形成独特的圣僧信仰"母题",并最终表现出"在地化"倾向。其间,图像的样式演变所指向的尊格阶序变化,与文本层累中泗州僧伽的身份演进及功能增加相同步,由佛装转向佛化。泗州僧伽形象的多样性,确保了其图像能够进入塔、墓等超越原初身份设定与功能指向的情境。在本案中,将"文本-图像"置于"母题"性图像传统的框架下进行"复调式"的推演,展现出其超越于单纯图文比对之上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围绕媒介与同性恋的叙事范式,本文将同性恋这一固有的、但总被主流话语及意识形态边缘化的"社会群体"放置于"现代性"的规约范畴之下,探究其具体的行为、心态及表现在不同媒介样态中的生发与成长,强调了同性恋身份及认同本质上的媒介属性。论文主要探讨了属地中的欲望、话语及权力表达之间的积极对接,存在着建构自身话语体系、解构着传统公共空间中异性恋传统的正统性。着重叙述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同性恋在其属地如贴吧、微信公众号及网站中的言论及行动,实现了其自身身份及认同的再造。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不断变迁、人性化日趋明显的媒介发展路径,让"酷儿"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7.
李洁  曹生龙 《图书与情报》2021,(1):138-144,F0002,F0003
民国时期的旅行书写不仅是考察家行走体验与感知的文本依托,穿插于其间的民国区域社会文化样态同为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特定时代情境下,基于考察家身份与视角,具像化的社会人文特征、边疆及民族映像等被嵌入文本,织造了西北边疆图景。各类叙事、意象与认识论的呈现,不仅为彼时民众拓宽边疆知识视野提供了翔实的民族志参考,也是研究民国时期西北边疆社会的一类重要资料,其价值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8.
新闻叙事的主体姿态是新闻文体成立、表达新闻价值倾向和人文品格的决定因素,是赋予新闻文本创造性色彩的关键,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新闻叙事主体姿态的呈现过程是一个与新闻传播同步进行的过程,其主要的呈现手段是设置时空、借助修辞或通过揭示意义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前新闻表达的主流形态,融合新闻的数字化、多媒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在叙事学的知识版图中,空间叙事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叙事观念和实践。所谓空间叙事,意为空间作为一种表征元素、符号装置或认知方式,积极参与文本的故事叙述与意义建构。从数字叙事学视角来看,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现实表征的空间叙事,意为数字技术赋能现实空间的再现,如数字动画、VR技术、移动直播等创设了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二是作为结构图式的空间叙事,意为通过对既定空间形式的选择、征用或再媒介化处理,形成相应的空间组织结构、信息整合结构及主体参与结构;三是作为认知媒介的空间叙事,意为打开空间本身的隐喻性认识功能,即以空间为方法,借助空间性的符号模型来把握抽象的、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结构;四是作为主体实践的空间叙事,意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其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拓展新闻感知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10.
孙丰菊 《视听》2022,(5):151-153
受媒介环境和社会认知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新闻叙事壁垒不断消融,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叙事模式从线性叙事转变为非线性叙事,叙事主体地位弱化,从权威走向隐退.在全新的叙事理念与互联网技术驱动下,新闻叙事的本质从新闻生产转变为新闻管理,叙事意义从告知叙事升级为参与叙事,新闻的价值及意义被不断重塑,由此引...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博物馆面临着一种以传播为优先的"对话的转向"。但目前对这种对话的考察,多从效果角度进行评估,较少从生产角度去检视对话中交换的信息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以上海科技馆的讲解词为案例,通过分析比较其2017版讲解词与早期版本的文本差异,发现在此轮更新中,讲解词的文本形态从"演讲稿"变为了"问题包",呈现主题分众化、叙事分形化的外显特征,催生了精细化的结构和更开放的议程。另一方面,话语的调适和不变的理性传统则是这种改变的内在理路。这种由文本生产而始的变革,不仅彰显了科技馆在公众沟通策略上实行专业化、人本化的调适策略,同时也隐含规定了教育工作者在身份和实践上的转化,推动科普讲解的角色从单向宣教的"知识提词器"走向既提出框架又开放协商的"知识中介人"。  相似文献   

12.
媒介功能成为网络媒体叙事内容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呈现出思想文化的哲理性结构和媒介技术功能的技巧性结构,即道与技互动共构的文本叙事特征。评点通过跟帖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范式,这不仅在于开拓了公共空间,而且也在于将多媒体元素设置为阅读路标,不断培育新的阅读者和跟帖者,点醒阅读者的跟帖和转帖的精神兴奋点,酿造浓郁的交互阅读趣味,并且使人把交互阅读趣味化为精神生命的欲望。信息—评点—阅读—评点循环往复以致交互无限。这样,信息作为叙事之元被黏附于动态的、跟帖式的评点,从而实现作为网络媒体叙事学的一般性意义,即从信息文本个体差异的特征中,抽象出控制叙事和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借助跨媒体叙事有助于提升档案馆利用红色档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跨媒体叙事理论在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过程方面融入档案叙事的可行性,以案例分析法梳理红色档案叙事当中档案机构在拓展媒介平台、延展叙事空间、活用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现有行动.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媒体叙事理论观照下的红色档案叙事优化策略:组织核心价值内容,搭建多元媒体矩阵,把握精准表达层次,保持连续文本,协调连续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14.
孙媛颖 《青年记者》2009,(20):30-3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取决于说话的主体——新闻叙事人。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文中提到:  相似文献   

15.
郑英丽 《新闻传播》2012,(4):198-199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作者与读者(受众)以文本为中介构成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间性视阈。作者和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文本作为被"客体化"了的主体进入对话关系,凸显了主体间的互动特征。经济新闻报道是以新近的有社会认知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本概念语义规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概念在西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在当代多学科的语用环境中呈普适化趋势。因此,文本概念语义规范具有消除文本术语语用失范的重要意义。当前文本概念语义规范研究的重点是:文本与文献化信息、客观化知识的概念整合,文本与文献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正确区分本体论文本与认识论文本,科学建构符号学意义上的文本范畴和语义意义上的文本范畴。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17.
微信自从发布至今,用了4年多的时间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超级APP,全球拥有超过11亿用户,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公众号作为微信的特色项目,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和丰富性,给微信增添了生命力.微信5.0版本中,公众号被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然而,“腾讯新闻”公众号并不属于订阅号或服务号的范畴,而是作为一个内置插件,直接显示在好友消息列表之中,每天群发2条消息.另外,其聊天界面底部也没有自定义菜单的项目,这些都与订阅号和服务号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戴清  陈琰 《现代传播》2007,(5):94-96
近年来,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创作蔚为大观.本文结合创作实践,分析了该类型作品在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上具有的艺术特色其叙事时间一般都短于故事时间,注重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择取和提炼,常常选择富有深意的叙事时刻与叙事时段;在叙事空间的把握上往往带有怀旧色彩,"老屋子"、"小屋子"蕴含着鲜明的情感象征与文化韵味,与其文化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伍一婷 《视听》2023,(5):142-145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生存空间进一步缩窄,但深度报道依然有其存在价值,与短视频融合是其突围之路。深度报道短视频化的优势在于:多模态语言建构具象感知,系列视频报道构建关于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延展报道的“意义空间”。深度报道短视频化的具体出路包括:思维上从文字思维转向视频思维,叙事上“故事叙事”与“场景叙事”并包,内容上以思想性和深刻性打造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20.
程鹏 《文化遗产》2015,(2):103-111
安期生是中国古代的仙人,在山东省莱芜市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信仰。关于安期生的多维叙事体系,为我们描绘出了安期生的多面形象:在史书中,他从一位方士修炼成仙;在方志中,自唐朝时起,他在矿冶业兴盛的莱芜地区被作为矿冶业的行业神而受到崇奉,随着莱芜矿冶业中心地位的变迁,对其信仰也经历着兴衰更替。在口头叙事中,他是安仙村的先祖,后修炼成仙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仙人老爷,受到广泛的信仰。在当代的信仰复兴中,景观叙事融合了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并做出慎重选择,安期生被强化为安仙村的文化符号,其人性本质的先人身份得到了强调。在当代,安期生仙人合一的身份认同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复兴出现向文化偏重的倾向,并充斥着文化的再造。在这一趋势下,文本叙事与口头叙事往往被加以选择并应用于民间信仰的复兴,而民间信仰的复兴又促成了传说文化的再生产和叙事文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