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悲剧小说的主题刘新生中国悲剧小说密切地关注着社会、人生,从不同的生活领域和不同的人生命运,表现出冷峻的剖析和厚实的思考,表现着历史的必然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出人格或善或美的形象群体,具有感人肺腑的深刻影响力。于是,丰富...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体系中重要而独特的一支,悲剧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和现实的碰撞, 受到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的高度关注。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从哲学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 的个性反思特点。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现实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文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唐代侠风炽盛,侠意识异常浓烈,并在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其表现出的功名追求与人生享乐合而不悖的独特内容、明主情结与恩报意识中的国家、民族观念,都是对传统侠意识的发展,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侠意识,包蕴着深厚的现实内容,反映着较为深广的时代文化心理。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代文人执着、进取的用世精神,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世俗享乐的人生情趣,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心灵历程,为我们认识其复杂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美学家苏珊·郎格说:“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的节奏。”①读屈原的作品,思考之余,发现我国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与这种悲剧的节奏竟然那么合谐。不少的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悲剧之父却是伟大的屈原。”②而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那“与日月争辉”的形象,永远闪耀着悲剧的崇高壮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体现在萧红的小说中,它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赞美,对种种生命形态的细致描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以及对荒凉人生命运的感叹。进一步来说,则是对自由美好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反思。正是通过对种种充满原生态意味的生命形态的描写,作品不仅实现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更通过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变革导致中唐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将一代诗人推向尴尬两难的境遇他们一方面激昂亢奋地倡导和恪守儒家的优秀传统,积极入世,除弊求新,志高德清;一方面又难以协调人生追求与现实欲望的矛盾,渐趋于圆滑卑庸。他们在命运沉浮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心态模式和矛盾的运作方式,深刻揭示了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生悲剧,足以为今世文人之明鉴。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以此为切入点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反思。从什么是体育、体育教学理念、体育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体育教学应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明确体育的真义,以健身作为体育的业务,开展健身知识技能的教学,以体验性学习方式来实现“生命体验“的目标。这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窦娥冤>通过人物形象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围绕窦娥思想根源、行为表现和社会反响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男权社会,女性只是社会的附属品,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作品从三个方面论述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然后从作家入手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生前与真州朋友、原提督杨凯缔有交谊,堪为文士与官绅交往典型之一例。两人之间的交游,既使吴敬梓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和生活之需,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对其思想嬗变与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影响。其交游更为吴敬梓成功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潜心塑造汤奏(镇台)、汤奉(知县)等若干正反面典型人物形象,构拟诸多章回精采故事情节,积聚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独特的悲剧美感形态体现着人类的价值,显露着人生的意义.我们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深刻反思与探索生命的真谛,更执著地去追求真、善、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