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语用学视角,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的制定者具备一定的语用意识,在教学性质和目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基本符合语用的理念,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特征的有效工具。文章借助语用学的合作原则、语用前提、礼貌理论来分析美剧《破产姐妹》中的幽默对白,旨在提高读者对美剧中幽默的欣赏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云惠 《职大学报》2012,(3):42-43,25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是《风》之始也,风是乐调,《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全诗用文学语言加强了音乐语言的音乐美,从全诗的曲式结构、韵律发声、字句组合以及重章叠句四个方面可看出它的诗歌与音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经》研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从它成书以后,学者们便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它,仅就先秦至清一代,研究《诗经》的庞大队伍中名家辈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学派纷起,卓见层出。如果对二干多年研究《诗经》历史稍加整理,便可写出一部《诗经研究史》。笔者愚钝,对此不敢问津;但又觉得能将《诗经》研究理出个线索以供初学者参考,则实有必要,故妄称之为《概述》。谬误之处,再所难免,希望得到学者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很多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用预设的实际运用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喜剧效果,他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语用预设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效果。基于语用预设研究现状,本文将结合喜剧小品实例分析语用预设在小品中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以探究如何在篇章转换中保持语用意义为主线,把翻译实践与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关联原则、礼貌理论、篇章组织、语篇标记、前提和指示等语用学原则结合起来,突现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导向作用;结合各语种之间的互译来研究语用意义在翻译活动中的传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科技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间跨文化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贸易领域,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的交流,比如国外影视剧、国内外媒体的报道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渠道。语言是这两种跨文化交流方式的主要工具,并且,其中的语言是工具性语用用语的重要代表。工具性语用用语是Jef Verschueren在宏观语用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在宏观语用学中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宏观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和跨国间的交流中。本文尝试在Verschueren宏观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所选例子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工具性语用用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上古社会的生活和文化。在先民看来,鱼意象既包括象征谷物丰收、寓意女子多孕,还象征恋爱中的配偶、体现宴会的丰盛。从闻一多、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家井真对鱼意象的观点入手,分析《诗经》中出现的鱼意象,对于了解《诗经》文化、管窥上古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语用学课堂中的辅助手段,电影片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创造真实语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高语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挑选恰当的电影片段,运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语用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齐鲁两国作为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大重要诸侯国,在建国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传统民俗以及封君治国方略的不同,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开放务实见称,鲁文化则以厚重严谨闻名。下面拟从对《诗经》中《齐风》《鲁颂》和等同于鲁风的《豳风》的研读来粗浅归纳《诗经》里齐文化与鲁文化在经济、政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日语专业的实际教学环节,语用学理论的导入并不理想,学生语用能力与语法能力的脱节现象不容忽视。通过对许昌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进行校内问卷调查,了解影响其提高语用能力的主、客观因素,从对语用意识的培养、教材的再加工、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文化教学的导入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在综合日语课堂中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先民的情感世界。《诗经》中的意象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试从情感元素的隐喻再现,核心元素的相对稳定,多种文化元素交错共存三个方面分析《诗经》意象运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理论出发,分析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指出今后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文化为主,即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了解文化差异与语用差异及交际规则之间的密切关系,真正使文化规范的外语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商务英语谈判中,除了商务原则和技巧外,谈判话语本身也起着基础和媒介的作用。因此,行之有效的语用策略对于国际谈判的最终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国际商务谈判用语,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何应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关联原则、礼貌原则、委婉语用策略、模糊语用策略和幽默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涉及礼物往来的共有31篇,其礼物可划分为赠答之礼、贡赐之礼、祭祀之礼.《诗经》礼物书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植物书写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神人同构的观念,动物书写呈现了对权力和力量的尊崇以及对受祭者的重视,而玉器则象征着美好的品德和对美的追求.《诗经》礼物书写及遗赠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