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其二是价值论;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在点,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与“祛魅”携手并进。当人们把教育学冠以科学之名时,教育科学必然地要以“祛魅”为前提和结果。如果说教育科学以“祛除教育之魅”为追求而体现了人类的正当理想,则“祛魅”作为研究的前提则导致了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身份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是一种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形态,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它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理解和界定。本文试从“关系论”、“本体论”及“实践论”等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教育本质,从而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解。教育学面临一种新的发展路口。尽管目前“教育科学”的发展风头已盖过“教育学”,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走向终结?实际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表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日尔曼式的教育学”和“盎格鲁式的教育科学”,各自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传统的教育学不同,教育科学是试图要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和另一种解释。两大范式异同的比较,揭示不同国家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之争。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命的强力存在实质上是一种能动生活与生产的有机均衡统一体,它普遍地决定了人类个体、族群和社会的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本质及其强势动因。历经漫长的增魅性分化演变,人类社会的这种有机均衡统一性日益严重地遭遇破解,今日正在深陷解构性的非-去-伪-反生态的“大分裂”魅化状态之中。教育社会学作为最具人类意识能动性和通约整合性的“原基”、“拱顶”和建构性领域与学科,理应也一定要且能对人类教育社会生态的完整形态作出祛魅、真实、普适、完整和超越性的科学反映、解释、把握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批判杜时忠自上个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科学教育学”的概念以来,“科学化”就一直是教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过,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并不高;它不仅不能与物理、化学等成熟...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是来自教育研究者的问。如何发问与研究者本人的立场有关,站在适宜的立场上发问能够引导出更为适宜的回答。教育研究的立场不止一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四种立场分别与日常经验、古希腊形而上学、科学主义以及生存论有关,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历史关联。日常经验的教育立场虽然能够为教育问题的探寻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但是经验的个人性和事实性限制了这种立场的普遍解释力。古希腊形而上学的教育立场虽然在解释力上更具普遍性,但是理念论和形而上学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将教育本质与活动分离的风险。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虽然意图弥合这种分离,但是走向科学主义的教育立场却将生活世界抛之脑后。以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为基础,生存论教育立场确立了“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主旨,并依据此在在存在者、存在论和作为一切存在论得以可能的条件上的优先性,克服了以上三种研究立场的缺陷,确立了它在诸教育立场中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不仅是一门通过实践经验得来的艺术……而且是一门科学。”“它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试图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上研究教育现象。”“实验教育学与19世纪末冯特大力推动的实验心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验教育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科学的“天平”出现,它同样可以用客观、规范的方法来“权衡”教育科学,揭示教育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只有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并举,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并重,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论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领域引进了不少新的方法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后来的所谓“新三论”。面对这股“方法论热”,教育学研究工作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它有助于提高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有人却批评教育学研究只重视方法,不重视观点。认为方法毕竟只是方法,不能解决教育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后一种见解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它不仅将互相联系的观点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11.
两种教育意义与价值观的冲突与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萍 《教育探索》2003,2(8):60-62
科学主义教育观和人主义教育观的冲突与纷争追根溯源是对科学与人尤其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读,进而使教育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悖论:总是在两种教育意义与价值观中执其一端。随着科学与人的边界渐趋模糊,科学主义教育观和人主义教育观也走向了有机融合,形成了科学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影响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本文阐述了科学主义思潮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的观点,从其促使教育学科学化和我国教育实验普遍开展的角度,论述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影响,并就其消极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信仰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的倾向,其中体现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刻意追求数学化,一味强调自然科学方法的移植,片面注重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等。本文简要叙述了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分析了对教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重塑思路,即应把“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转变为“自然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把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在教育价值观重塑过程中要克服“教师无用论”、“知识至上”论、“技术至上”论、“学校消亡”论,以期做到认识恰切、实践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在谈及教育研究时,意指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与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的首要标准就是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本文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范式。从而厘清方法论、方法、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收集的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方法(论)”章节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的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1,(12):41-41
叙事教育学是“不讲道理”只讲故事的教育学.既是“教育叙事”。也是“教育叙事研究”。本书从讨论教育文学叙事、教育科学叙事、教育电影叙事的视角将教育学的种种理论隐含在教育故事之中.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缘起: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 在教育领域内,人们纷纷指责传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生物学课程。认为科学主义的强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科学”与“人”的严重隔离,使得生物学教育中的“鸿沟”现象愈发彰显。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学校采用人学科的教学方法教授它:读科学、背科学、考科学。这是一种缺失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生物学教育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科学主义存在呢?不然,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建国以来,我国的生物学教育基本上是以工具价值取向为主,即学习生物学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需要。如《1952年初级中学植物教学大纲》指出:“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指出如何支配植物界的科学”;“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自然索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范式下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启了揭示儿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路径,形成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这一认识倾向,基于年龄分期、“发现”儿童、定义儿童的未成熟性等,逐渐建构起一系列关于儿童的现代性概念。但现代儿童的主体性境况并不客观,对象化和他者化比较突出。“发现”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成人,发现了儿童—成人二分的认识框架,致使儿童的自由和幸福岌岌可危。现代教育的积极努力,也偏偏造就出更加贫穷和无助的儿童。祛魅与隐忧并存,这是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的典型症候,也是新的迷魅。反思科学主义的儿童认识论,作为弱者的儿童,依然在反抗,在教育中聆听儿童,就能获得一个富有的儿童。儿童话语的形成促成“新”儿童的诞生,同时,也促成“新”的成人、“新”的教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是对科学盲目崇拜和迷信的一种狭隘的科学观。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倾向。因此,揭示这一倾向的实质和表现并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