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从技术发展战略视角出发,探讨了战略维度各相关因素对企业技术融合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根据战略理论和融合创新理论,分析了战略环境、战略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四个维度因素对企业技术融合创新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关假设。然后,通过实证检验证明除了战略环境中行业竞争策略和战略目标中追随目标两个因素外,其余因素与融合模式选择的假设均得到验证,表明技术发展战略深刻影响企业融合创新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探讨高度动荡与竞争环境下突破性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构建突破性创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四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以2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该模型和有关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突破性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均能够正向调节突破性创新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了企业竞争战略因素,研究竞争战略、创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创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其中研发投入具有滞后性,对滞后一期的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差异化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正相关,成本领先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的关系不显著;竞争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的相互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影响,差异化战略下创新研发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绩效,而成本领先战略下创新研发投入将使企业绩效受损。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要素技术能力融入到开放式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研究中,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提出了假设模型,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直接和间接通过企业技术能力正向影响创新的绩效。以期为实施高绩效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企业需要通过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差异以及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竞争战略、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兵云  李邃 《科研管理》2011,32(4):59-68
基本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研究结论却出现了分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竞争战略、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对316家企业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机制不同。低成本战略对绩效存在直接效应和以渐进创新为中介的间接效应;而差异化战略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只能通过突破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保持竞争优质的重要因素。文中探讨了企业如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双向的匹配、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选择最佳的战略组合。  相似文献   

8.
阳镇  李井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4):734-746
基于战略竞争观的社会责任实践逻辑在企业层面广泛运用。但是在企业业绩下滑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仍然作为企业的战略创新工具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业绩下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验证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战略创新或竞争工具下的运行机制,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创新补贴获取与绩效提升效应,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在业绩下滑情景下选择真正的战略创新过程中摒弃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基于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业绩下滑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地正向效应,企业业绩下滑情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竞争工具说”得到经验支持;(2)进一步地机制检验表明,在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竞争工具的情景下,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且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能够获取政府创新补贴,创新补贴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企业业绩下滑对企业盈余管理具有负向影响,说明在业绩下滑的情结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真正的战略变革而不是“穷则思偏”粉饰企业业绩,且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业绩下滑与企业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进一步说明在业绩下滑的情结下企业将社会责任真正地作为战略创新工具而不是粉饰工具。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拓展了传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而是探讨企业业绩下滑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背后逻辑机制,为基于业绩下滑情景下的“穷则思变”选择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战略创新行为之中提供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速度对组织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结构洞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本文研究了人才流动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对企业创新速度的影响。结合领英在线简历数据和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洞与企业创新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内部吸收能力对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洞与创新速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积极调节作用;而外部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消极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结构洞对创新速度的显著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创新速度的研究视角,深化了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并对企业基于人才流动提升创新速度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企业资源观,构建了由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资源柔性与协调柔性、环境不确定性构成的理论研究框架,深入探讨战略柔性对不同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404家中国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资源柔性对探索性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应用性创新具有抑制作用;协调柔性能够同时促进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战略柔性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作用。研究结果明确了战略柔性对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丰富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企业通过提高资源柔性或协调柔性的手段,实现对探索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的最优配置,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严格说来,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均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架构,但已具有各自明显的研究范式特征。从理论源起开始,通过对二者在概念、分类、结构与机制等方面比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得以深入澄清。而对其研究方法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讨,更加深了对二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秀华 《情报科学》2003,21(1):25-26,37
本文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育、实践教育和环境保障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提出应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伍虹儒 《大众科技》2013,(2):112-115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上下游企业不断进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创新过程,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卢锐  吴云  王军 《中国科技论坛》2012,(2):42-47,63
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比亚迪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比亚迪所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弱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测度我国30个省域近10年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绩效"拟合模型,基于Q型聚类法证实不同类型区域溢出效应均存在门槛值,并得出我国创新要素集聚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已形成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区域之间的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呈现倒"U"型趋势;在不同的集聚水平层级下,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门槛值存在差异;当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达到门槛值时,创新绩效最大,此时为最优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7.
突破式创新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与跨技术领域的知识重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探究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内外部机制角度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2——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45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均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积极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但二者并未在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不仅为企业如何通过跨领域、跨行业技术融合提升突破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企业如何从内部提升动态能力与从外部加强跨组织协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2013-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企业为样本,基于“双创”政策实施设计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并按照企业规模分组来考察科创企业融资模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模式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最为重要,其余依次为内源融资、银行贷款, “双创”政策实施后企业股权融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内源融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表明我国科创企业存在一定的过度投资现象;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对科创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促进效应,而股权融资由于会使企业控制权分散、核心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减弱等而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小的科创企业,企业创新产出受不同融资模式的影响更为显著;“双创”政策实施显著降低小型科创企业内源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启示如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调整融资决策,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鼓励科创企业执行双重股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小型科创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规范化程度,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WSR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我国91家产业创新实验室为样本,通过fsQCA的组态分析范式,剖析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组态及提升路径。结果显示:(1)单一因素无法推动产业创新实验室的高创新效率;(2)存在3种能够驱动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分别是“物理”层面的创新生态环境型组态、“事理”层面的高组织创新驱动型组态,以及“人理”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型组态;(3)发现了1条能够产生低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故建议相关组织为提升产业创新实验室创新效率,需审慎思考自身资源特征优势或劣势,并结合“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的因素组合,优化调整资源配置与优势能力建设,以摆脱条件劣势局限,实现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企业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割裂看待,在理论中缺乏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双元创新为视角,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分别对3种创新方式下的不同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求创新方式异质性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质量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采取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改进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议,开展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质量符合性,及时处理质量偏差;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和综合式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要注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及时纠正体系审核问题,同时,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还要注重明确质量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质量,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