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的强盛时期,统治者为巩固阶级统治,大兴礼乐。与其宗法制度相应的教育制度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程度。而由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在后来的“文化下移”中均成为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以多重史料互证的方法,对北洋时期的射礼复刻尝试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射礼改造思想进行史实还原与文化阐释:(1)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采借燕射的文化符号复刻投壶礼,以期表达政治诉求;(2)新生活运动期间的射礼改造思想则多处采借乡射礼的文化资源,以期规训国民。以上案例表明,统治阶层基于特定政治目的复刻射礼,阻碍了射礼向民俗化、大众化、人文化方向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成都的“射金章”,正因其“非政治化”的草根取向,成为民国时期射礼民俗化较为成功的个案。在新时代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应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让射礼回归礼乐精神的人文本质,并在多元化发展路径中转变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4.
谈谈西周学校的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公元前1066—771)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在商代奴隶王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它全面地继承了殷商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整理了全部的文化遗产,按周统治阶级的意志,将所有的文化、娱乐、军事等活动规范化,而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等级森严的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制度。西周的舞蹈就是在殷商以来舞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依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7.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汉语字辞典应有“○”“□”的地位“○”“□”在中国的古籍中,始见于《礼记·投壶第四十》,是鲁国和薛国举行射礼及投壶礼时作为鼓乐谱出现的。行射礼时全用,行投壶礼时半用。严格地说,“○”和“□”不是汉字,它不具有汉字的形音义的特点,也不符合六书的造字规律...  相似文献   

10.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自从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孔丘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以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把它当作统治和奴役人民的道德规范。叛徒、卖国贼林彪胡说“仁”、“勇”、“知”,就是“团结”、“斗争”、“唯物论”,他的死党陈伯达则诡称“这些道德在现代可以成为新的美德”。“知、仁、勇”究竟是什么货色?孔丘和林彪为什么要拚命鼓吹它? (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所谓言行准则来规范人们的活动,使其适应于一定量阶级的利益。“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三大组成部份之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建设是古代政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的成果。一、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实施分封制的最主要目的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在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卫、宋等国。封国诸侯在政治上要服从周王统治,派兵为周王打仗,保卫王室,经济上要定期向周王纳贡。在分封制下,周王是诸侯之共主,“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分封制是与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政治制度,是西周强盛的政治支柱。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巩固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日益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控制的土地缩小,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朝觐和纳贡。一些大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土地和人民,相互兼并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  相似文献   

13.
礼从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逐渐扩展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贾谊受儒家影响最深,他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荀子,其礼治思想主要是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贾谊也受到了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但他思想的主线仍然是儒家思想,吸收黄老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使儒家思想更具有时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先秦射礼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射箭礼俗到射箭礼仪制度建设,再到注重射箭道德修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兴盛于战国时期的投壶,既是对先秦射礼活动的扬弃,也标志着先秦射礼文化从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5.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汉政权是在镇压了农民起义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这个以豪族大地主为支柱的反动政权,一开始就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农民阶级和地上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各地不断发生。面对着这种形势,东汉统治者除了继续采用暴力手段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外,还竭力从精神方面寻找统治人民的武器。东汉的第一代皇帝光武帝刘秀就说过:“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样,经过西汉中期孔孟之徒董仲舒加工炮制的假借神意,欺骗人民的谶纬学,就被东汉的统治者视为至宝,奉为儒家思想的正宗,大力推行。刘秀的孙子章帝即位后,为了进一步排除异端,统一思想,加强对农民的思想统治,又亲自在白虎观召集一批儒生,论定五经,写成《白虎通》,进一步把儒家经学同阴阳五行和谶纬学糅合在  相似文献   

17.
全真教是在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背景下,由汉族人推动发展起来的,它与女真、蒙古统治集团的关系非常复杂。总括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全真教以压制为主,而蒙古统治者则以优遇为主。这种关系是女真或蒙古统治集团根据其统治利益而决定的。除了当时的现实利益外,还与这两个民族对宗教的态度有相当关系。比较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宗教较平淡,而蒙古统治者对宗教则较狂热。这样,在施行统治的过程中,女真对宗教就比较注意控制,而蒙古当然就比较宽容。全真教在金元时期的沉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更法》 [说明] “更法”就是变法。公元前三五九年,在秦孝公主持的国事会议上,商鞅与甘龙、杜挚就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本篇就是这场论战的生动记录。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甘龙、杜挚,继承了孔老二“克己复礼”的衣钵,竭力主张“法古”’、“循礼”,疯狂地反对变法。商鞅坚定地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法革新主张。他运用“三代不同礼  相似文献   

19.
中 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而且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美学思想 ,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里面 ,包含着丰富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念。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文化、学术的空前发展。古代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周公旦“制礼作乐” ,礼乐密不可分 ,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 ,又是提高社会统治阶层文化修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教育内容。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六艺”教授弟子 ,这“六艺”实际就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阶级,教育就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总是以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各种人才。当然,取得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也不例外。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取得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