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传承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的教学活动。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分析卓越机械工程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组成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体系和企业学习实践教学体系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对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有益构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话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教育”.这就是说本文必须以写家庭对自己的“教育”为中心内容,如果只写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写家庭成员之问的亲情都不合乎话题的要求。同时.限制词语“家庭”也不可忽视。它要求我们所写的应是“家庭教育”.而非亲戚邻里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那种只写家庭之“爱”及亲情而不谈“教育”.或泛论“教育”而远离“家庭”,都是偏离话题的。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旭 《江苏高教》2004,6(2):79-81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实践教学的改革,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现有效的工程培训,实现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工程问题的特点和理想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分析,提出工程意识培养与实现“设计”思想的尝试性实践是工程培训教学的核心问题的见解,并就此提出建立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大家并不知道这些工程师们是怎样塑造人的‘灵魂’,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培养它、发展它。”教师只要矗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产生了,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宋德如 《教书育人》2001,(13):33-34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彰显个性的主渠道。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总想在短时间内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使知识得以转换,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师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却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有时讲解正入角色并陶醉于自我喝采时,突然枞教室中“飞出欢乐的歌”;有时教师良苦说教、善意疏导却引发了学生“风风火火”的顶撞行为。为此,教师如何平抑心理“气愤”,合理导控,这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引进了许多工程师作为教师,但是工程师与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相比在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能力看,工程师需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实际进行设计或操作,而教师除需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教育理论并具有教育能力,才能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可以看出工程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工程师要转变成教师就要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分析卓越工程师思政育人的培养目标,提出以“家国情怀”为“根”、“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素养”为三脉的“一根三脉”思政素养指标体系,并结合高校育人实践提出“教学思政”“科研思政”“工程思政”三个维度的实施路径,系统构建“教学–科研–工程”三融汇的卓越工程师思政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师何为     
对于教师,人们有许多美好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也道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这里成了“水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桶,而是盛装知识之水的“水桶”。“工程师”“蜡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分别有:“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言“史才”、“史学”、“史识”。缺了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有缺陷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家庭小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置的一项新内容。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课堂实验的延伸。它的特点是,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操作简单易行,实验条件要求不高,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成功率较高。做好家庭小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家庭小实验密切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然而,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延伸、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家庭小实验与“有趣”、“好玩”联系在一起,很少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家庭小实验,更谈不上组织家庭小实验的教学了。因此,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应十分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具备以下“四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士杰 《教书育人》2001,(13):35-35
柯林博尔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性和开拓能力的。如果一个人缺乏第三张通行证所标志的素质,那么他的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的“第三张通行证”应当是他的教育事业心和教育创新能力。这是因为教师作为一个人,可以有一般的事业心,如赚钱、求名等,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去活动、创造,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他必须具有献身教育的事业心,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去活动和创造。这…  相似文献   

15.
从土木工程领域看21世纪的工程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章从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不同、几代工程师的特点切入,提出21世纪的工程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应该包含的内容,强调能力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国际上的一些共识,提出21世纪的工程教育应有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重视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要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递转移到能力建设上去”等等。文章最后指出关键问题还是要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陶春霞 《小学生》2011,(2):51-52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跨世纪的战略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适应跨世纪需要,能够扮演多种角色。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从生到死都难以逾越“家庭”这一魔方的影响与制约。中国是个重视“家庭”而忽视“个人”的国度,是家庭主义价值观念最发达的典型。家庭的兴衰荣辱与每个成员都息息相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有罪株连九族,这种观念必然导致家庭强大的向心力。因此,“家庭”为社会普遍关注,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下面,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