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就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起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道路开始起步.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的立宪修律形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阶段.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中国的近代法制却始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3.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创了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倡行船山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船山学便走出湘学地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显学”。曾国藩力倡船山学,是出于“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树立湘军思想旗帜这样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传统开始步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的转变.中国文化的转变,是在吸取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中国人思想枷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自明朝而开始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通过读<中西体用之间>一书有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结果,不是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而是中国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后,逐渐转变成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被中国人所接受的新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把近代文化转型放在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考察,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从分析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特征入手,明确地划分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四个历史阶段,阐释了各个历史阶段上文化转型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通过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研究中应当着力探讨的若干重大课题,并对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深化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应当进一步深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他对王船山著作等湖湘典籍的修读及其与浏阳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等湖湘学者的交往,使其深受湘学的影响。因此,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他的一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他的精神是湘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抽象性概念,不带有价值判断与是非好坏之分。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到了近代转型时期,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变,近代化潮流的不断冲击,迫使中国文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并开始呈现出诸如学习西方,时代鲜明;文化觉醒,探索变革;中西交汇,碰撞融合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殊文化特点,影响至深至远。  相似文献   

12.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人,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汹涌而至。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在西学和中学的斗争中,新的资产阶级的思潮萌芽生长了,新的文化体系一资产阶级文化体系开始形成,随之产生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它的形成及其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作一探讨。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是在中国封建文化已经走向衰落、西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搬来了西方的全部思想库,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适应了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然亲和力,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人类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几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互动中形成了中国新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自1840年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文化缓慢转型。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 ,历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的重新振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转型理论 ,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 ,由于文化转型理论本身陷入了困境 ,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曾几次遇到挫折 ,甚至陷入停顿 ,尤其是十年“文革” ,使中国处在痛苦的徘徊期。在历经“全面内乱”震荡后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 ,成为世人瞩目的问题。1978年5月 ,邓小平勇敢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在他的倡导下 ,全国兴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谭嗣同是杰出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他对王船山著作等湖湘典籍的修读及其与浏阳欧阳中鹄、刘人熙、涂启先等湖湘学者的交往,使其深受湘学的影响。因此,谭嗣同是湖湘文化、湘学的产物,是湘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他又弘扬了湘学,促进了湘学的近代转型。他的一生体现了湖湘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他的精神是湘学精神的体现。我认为,谭嗣同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深切的爱国精神。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来,正在其父任所汉口的谭嗣同,极为悲痛,"当馈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五种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与推力,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于制度变革的滞后  相似文献   

19.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教育理论却并未在自身的理论传统根基上完成本土生成。相反则在“西学东渐”之后走上了引进的道路,成了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通过探寻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的原因。从“儒学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剖析当前我国教育理论所处的境遇,最后得出结论:在新的文化转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事实,树立学科的自我意识.从教育问题入手。改进教育研究的评价,从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