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至标枪出手阶段的投掷臂动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8名运动员右肩角波动较大,投掷臂的投枪动作幅度较小,投掷臂向左后扭转不充分,肩髋的扭紧程度相对较小,影响了投掷效果。  相似文献   

2.
掷标枪自1908年被列为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在文献资料以及实际训练中,均认为投掷标枪应“沿纵轴用力”。我们在探讨投掷标枪出手角度问题时发现,现今运动员投掷标枪并没有“沿纵轴用力”。我们认为对此问题应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研究探讨投掷标枪的适宜出手角度。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避免引起误解,首先确定标枪飞行角度的命名。标枪飞行有三个角度存在,即投掷角、迎角、姿态角。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声心动图对9名中长跑运动员和9名投掷运动员赛前集训前后心脏形态结构和运动成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赛前集训后,中长跑运动员和投掷运动员心脏形态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中长跑运动员LVEDD和LVM的增加比投掷运动员大,而投掷运动员LVPWD、LVPWS和IVSD的增加比中长跑运动员大,说明赛前集训后中长跑运动员主要是左室腔径扩大和左室心肌重量增加,而投掷运动员主要是左室壁厚度增加。中长跑运动员和投掷运动员运动成绩分别增加了4.98%和7.01%。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赛前集训对运动员心脏形态结构的影响,揭示心脏形态结构的变化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投掷能力的强力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投掷能力的肌肉的强力训练法和肌肉训练以外的内源性强力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强力方法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投掷能力的作用效果,为广大投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投掷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投掷各单项运动损伤部位的统计;投掷各项目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投掷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进入北京体育大学82名投掷专项本科生的运动损伤调查分析,投掷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是100%.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依次是:错误的技术动作、运动负荷过大造成机体疲劳、准备活动不当、缺乏医务监督等;此现象反应了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投掷运动员的现阶段训练状况.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三维摄像法和录像解析法,对河北省三代女子铁饼奥运选手肖艳玲、宋爱民、苏欣悦和陈扬的投掷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名运动员在动作节奏方面存在差异,肖艳玲旋转速度较慢但幅度大,其他3人旋转速度较快,但旋转过程中身体和投掷臂相对放松;宋爱民腾空阶段用时最短且保持了加速趋势,其他3人在腾空阶段的旋转速度都出现了明显下降;4名运动员在转换阶段对身体和投掷臂都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在铁饼出手瞬间,肖艳玲、宋爱民和苏欣悦的左侧支撑十分稳固,且右髋的转动与右腿的蹬伸都非常充分,而陈扬的左侧支撑和右侧蹬转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2003年田径世锦赛、2004年奥运会和2005年世锦赛投掷项目冠军运动员的参赛情况和比赛成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世界优秀投掷运动员参赛的时间间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于了解世界优秀投掷运动员的比赛安排和最佳竞技状态形成规律,提高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市投掷运动员(一级水平)和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健将级及国际健将级水平),在14-22岁年龄阶层的各个投掷运动项目成绩增长进行了动态分析,探索我国青年投掷运动员成绩的一般发展趋势,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铅球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投掷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目前我们对运动现象的研究已经逐步地从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体育科学的应用研究日益重视。在对铅球运动的研究中,有人靠测定铅球飞行时间(铅球出手到落地的时间间隔)来计算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和掷投角。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评定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在以往对铅球运动规律的讨论中,一般是通过数理方法,将飞行时间从公式中消去,然后讨论初速度、投掷角和投掷远度的关系;而上面提  相似文献   

1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随队调研法、因子分析法等,分析部分省市投掷运动员运动成绩停滞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训练手段相对落后是影响我国投掷运动员运动成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在专项训练提高阶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比例失衡,专项化比例过小,运动员总体参加比赛次数较少,在青少年阶段对运动员成绩过度开发,“早期成人化”现象,严重阻碍投掷类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导致成绩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过度训练和伤病因素影响了运动员的正常训练,造成我国部分省市投掷运动员成材率较低,运动成绩长期停滞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优秀女子链球选手投掷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近景动态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我国八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旋转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下肢双支撑阶段髋角增幅过大,右脚落地时,髋膝关节角度偏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8名男子链球选手的旋转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男子链球选手在旋转过程中右腿后留幅度小,左侧下肢压紧效果差,右脚着地瞬间右腿伸展不积极、幅度小,违背了掷链球"晚抬早落"的特征,旋转节奏差,马良重心位置开始阶段较高,整个旋转用力过程中上下起伏的程度较小,张大鹏、单长成的重心曲线平稳,上下起伏程度小,王士筑、郑蕾蕾、万勇等选手的重心曲线起伏较大,重心上下移动幅度大。普遍存在器械出手瞬间右侧下肢蹬伸不充分的现象,右侧用力不积极,而左侧下肢伸展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4.
掷标枪最后发力的好坏是影响投掷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标枪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掷标枪过程中的灵魂与核心.通过瑞士产的DARTFISH运动分析软件对2016年里约奥运视频中前八名决赛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八名运动员最后发力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以及节奏不够明显,用时过长;重心移动速度过慢,下降率过大;上、下的发力顺序和发力角度不够合理;肩关节的水平速度增加过慢,导致翻肩翻肘动作不够充分;身体后倾角度过大,影响出手的速度和角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当前我国高水平女子掷铁饼技术时空结构特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得出运动员部分参数的主要专项技术指标,分析各技术环节动作的清晰节奏和整体技术动作的连贯加速,以及在各个投掷阶段中单个技术细节的参数来评价铁饼运动员的技术,把得出的数据与指标的分析结果和教练员进行沟通,指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专项训练学角度研究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及评价标准,建立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预测模型,制定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并列举了应用实例。为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能力定量监控、板块训练提供了方法学途径和条件,这种从运动专项本体角度进行方法学问题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专项训练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多赛事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单杠直体后空翻转体360°越杠再握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了冯喆完成的单杠直体后空翻转体360°越杠再握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改进和发展此类型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目前国内三位女子优秀垒球投手绕环投球动作进行三维定点拍摄和录像解析.实验结果表明中国优秀投手对整个投球动作的总体掌握较熟悉,动作连贯性较好.其中张艳清伸踏时间、下摆加速时间、伸踏距、肩髋角、肘伸速度、肩旋内速度、球出手速度等运动学指标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在出手瞬间人体重心高度、球心高度方面,三位投手没有显著性差异,两指标值说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对垒球出手环节技术的掌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了双杠大回环屈体后空翻2周成挂臂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改进此类动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维影像测量的方法采集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优秀运动员"人/杠"重心间的距离明显要比一般运动员小;优秀运动员能够较好的维持"人/杠"重心在支撑面范围内;优秀运动员在提拉杠铃时能够表现出较大运动速度和拉力。认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可以作为在训练实践中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优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