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放 《新闻实践》2010,(7):78-80
平时也订阅和浏览一些读书类杂志和报纸,诸如《读书》、《书屋》、《书城》和《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但从未读过《南方都市报》的“南方阅读”周刊。经朋友推荐,笔者找来一读,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2.
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时间虽不长,成长却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4月23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我国这两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也可谓有声有色。发展如此之快,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读书很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二是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建设的宏观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少年儿童图书阅览活动的特点作为少年儿童,有人以生理分期,采用七周岁至十周岁;以读书行为分期,有五周岁(读书入门期)至高中二年级(高级读书期);还有以智力发展分期,则从二周岁至二十周岁。本文结合我国情况,认为是学龄前(五周岁,能独立读书)至初中(十六周岁)。这一年龄段的读书者有哪些特点呢?1、高兴趣性。少年儿童在智力上是强烈的求知期。在我国,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这一年龄组的文化普及程度与读书欲望将远远高于其它年龄组。少年儿童的读书兴趣有饥渴之感,如不能满足,常会引起“饥不择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5.
郑莹 《大观周刊》2013,(2):89-89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1)是以“书”为本;(2)是以“读”为主;(3)是突出“自”;(4)是体现“能”。  相似文献   

6.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自此,每年的这一天都变成全球读书人的欢乐节庆日。今年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浙江文澜大讲坛在全省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题读书讲座。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启大幕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一部史无前例的“百科全书”。读书有泛读和精读、分类阅读和主题阅读等方法,参观世博会同样如此。在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多数人只会进入园区一次,时间有限,可在快速浏览、对世博会留下一个大体印象的同时,集中看几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场馆和文艺活动。而准备多次人园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8.
从1979年以来,大学生中掀起一次次“读书热”。这一现象表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大学生处在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大学生的“读书热”大体上有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1979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十年动乱”的反思,“民主、自由”口号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四言杂说     
平日浏览报刊,常感有某种定型的文字“构件”隐现于字里行间,它就象斗拱、飞檐之于民族形式建筑一样,使文章或标题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姑且名之曰“中国气派”吧。这种“构件”就是四言词语,即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或词组。我曾对一篇副刊文章(载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小小统计,发现在这篇七百余字的短文里面,就有三十多  相似文献   

10.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言杂说     
平日浏览报刊,常感有某种定型的文字“构件”隐现于字里行间,它就象斗拱、飞檐之于民族形式建筑一样,使文章或标题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姑且名之曰“中国气派”吧。这种“构件”就是四言词语,即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或词组。我曾对一篇副刊文章(载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小小统计,发现在这篇七百余字的  相似文献   

12.
三、请写出你喜读的书目。其中你最爱读什么书? 年轻的时侯,我读书多而快,“不求甚解”;从开始的“杂”到比较的“专”,从无计划到较有系统;走了许多弯路,才步入正轨。这自然不足为法。但是,我却从“广泛浏览”中获得不少于创作有益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小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反映社会、反映人生。社会是多行业构成的,人生更是状况万千。所以小说作者应该尽可能  相似文献   

13.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4.
靳奇 《图书馆》2000,(4):78-79
(摘自《北京晚报》2 0 0 0年 6月 2 9日 )“长江 (读书 )奖”公布结果后 ,一些学者对评奖结果感到惊愕 ,他们认为 ,参与评奖者获奖 ,有违学术评奖规则 ,这说明主办者工作上有失误。具体所指是 :“长江《读书》奖”指导委员会特邀名誉主席费孝通获特别荣誉桨 ,《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汪晖获专家著作奖 ,评委钱理群获文章奖。批评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汪晖获奖一事上 ,因为汪晖不但是评奖单位负责人 ,还是评选学术委员会召集人之一。批评者认为 ,这两个身份中的任何一个 ,就足以引起回避。旌旗网上书店阅读资讯频道和其他一些网站对此公众话题作了…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专版要热中求好光明日报去年12月2日刊登报道《报人争办“读书”版》指出:创办“读书”版,是1994年报界流行的新时尚。诸多报纸以“倡导健康读书风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为出版界和读书界架桥梁、通信息,确实是个好现象。但是,在这风风火火办...  相似文献   

16.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8,(3):I0012-I0015
去年5月上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先生在“2017华夏阅读论坛”(福建三明学院)上,结合阐述朱熹读书法,具体论证了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一基本问题。他认为,读书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四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全民阅读”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平勇 《大观周刊》2011,(16):240-240
一、何谓自能读书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图书,在春天“漂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1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版权协会、湖南卫视等单位在这一天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的阅读推广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9.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20.
有无之间     
《中国编辑》2004,(2):6-8
本文是《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一书的序。书的作者是多年主编《读书》杂志的沈昌文先生。书的内容是当年《读书》杂志每期必有的编后交代,先叫《编后絮语》,后叫《阁楼人语》。沈昌文先生总结他的编辑经验有“无能,无为,无我”之说。王蒙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无之间》,与沈昌文先生的“三无”之说显然有关。我们很喜欢王蒙先生的这篇文章。这不仅因为王蒙先生是声望很高的作家,不仅因为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编辑之道,而且讲得很深刻,还因为这篇文章的视野、角度、思路、用语,都跟我们出版界同人的习惯不大一样。因此,这篇文章会吸引我们的读者,并且有利于激活出版界同人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们感谢王蒙先生答应本刊转载这篇文章。今年2月2日,应我们之请,王蒙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段话,在此一并献给读者: 老沈编《读书》时,动辄给刊物写个后记,叫做“阁楼人语”。阁楼云云,有点自动靠边的谦虚,有点减轻责任的躲闪,也有点说几句话而已的酸溜溜的潇洒。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小河最喧闹。(高尔斯华绥)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条件(斯大林);他这样编刊物容易编好,也容易处好各种关系,显得比较成熟,有利于一要生存,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