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对质量与心理因素·孟卿出版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编校质量是支持精品图书的双足校对是校对者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或样本上差错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校对工作是校对人员与校稿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一校对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校对者、校对比照对象...  相似文献   

2.
电脑校对软件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电脑校对软件非常实用传统校对方法的校对质量依赖于校对者的判断,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校对者的经验是否丰富会影响校对的质量,校对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校对质量,如果稿件的几个校次都由同一人负责,还可能受个人阅读习惯的影响,几个校次都发现不了同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3.
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书刊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确保书刊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出版部门对校对工作都极为重视,想方设法提高校对质量.以往关于如何控制校对质量的研究多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入手,而较少涉及校对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如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校对是通过校对主体的感官--视觉,对校样进行"扫描",并对照原稿,消除文字方面的缺漏、错误,以及图表、公式、版式方面的不准确、不统一和不完善之处.它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必然涉及到校对人员对校对材料的识别和理解,因而也必然遵循人类认知心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校对人员的感性体验出发,展示关系结构和学识积累给校对人员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压力”与“自身价值实现”关系上的认识偏差,并试图通过分析校对主体创造性实践活动,对校对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做一种描述。压力校对者的压力来自他所处的关系结构中,与校对者最...  相似文献   

5.
校对人员注意力深层机制的研究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字数浩繁、专业领域各异的书稿,在一定的编校质量要求下,校对人员除了要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校对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学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构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健全的身心素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是搞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意品质越好,校对人员对清样差漏处越敏感,越有利于消灭错误,确保校对质量,从而有效解决精品出版物塑造过程的瓶颈问题.为此,校对人员注意品质的改善,是校对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关于校对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态度等方面,对于注意品质等心理因素涉及较少,为此拟就本文.即将发稿时,忽然收到<编辑之友>杂志,当看到刘晓平、张平<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一文时兴奋不已,诸君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通读此文数遍,总觉得谈得不过瘾,故仍坚持投寄拙作,以应和前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7.
导语 在1994年首届全国校对研讨会上,看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校对员程浩的论文《校对美》。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客体(清样或原稿)上的一个错字、错符对主体感官的刺激(丑的揭露),会引发校对主体的一丝窃喜;又一个刺激,又引发一丝窃喜……无数个小喜悦如一朵朵浪花,不停地、无序地冲激着校对者的心扉,组合成伴随着校对过程始终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曾说过,如果把保障图书质量比作阻击战,那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他们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第二道防线由校对人员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形势的发展 ,校对工作中过去那种仅限于死对原稿、只校异同的校对原则 ,已不能适应图书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了。只有既校异同 ,又校是非 ,才能满足“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物付印之前”的要求 ,确保图书的质量。因此 ,校是非是十分必要的。一、校是非的必要性1 原稿不可能做到无“非”我们科技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科技专著和大学教材为主 ,其中往往有较多的公式、图表、符号、上下角标等 ,比较复杂 ,极易出错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方面 :一本书稿往往系作者用多年的心血写作而成 ,其中也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书稿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选  赵海霞 《编辑学报》2005,17(4):242-243
网络出版给传统的校对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校对客体无纸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模式通读化,使校对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定位为"校对编辑"是形势使然,它有利于激发校对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校对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编校协作.  相似文献   

11.
浙江日报版面调改后,我部每周净增“钱塘周末”、“今日关注”8个版的校对任务,在增量不增人的情况下,校对如何做到既不影响报纸出版流程,又确保校对质量稳定。我们采取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因人而宜安排工作、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做法,来适应新的出版流程。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有了一些体会,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部原有校对人员23人,负责校对浙江日报每周除广告外的64个版,那时人员安排就显得紧张。这次版面调改,需校72个版。按传统的读校模式,新增8个版的工作量需增加3人才能维持正常运作。但人员编制不能突破,而且新设置的中班使校对力量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的调配,不利于劳力  相似文献   

12.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13.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14.
书籍的校对工作与出版工作相伴相随渊源甚久,人们在宋代图书中已经发现了编辑、校对者的署名,这恐怕就是最早的责任校对了。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校对工作中,技术整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加强校对的技术整理意识。一、技术整理是全面把握书稿质量的重 要环节 经过发排处理的版样和原稿由于形式不同,因而造成文中的脚注、插图、公式、表格、标题等的位置往往不能与所预期的相一致,这就出现了版式的处理问题。当遇到大部头书稿,为缩短出版周期一般都采取分校制,由于校对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异,校对质量不可能一致,而且在同一部完整书稿的不同篇章中,可能会出现因不同校对员对同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一致而导致前后文不统一,这又  相似文献   

17.
按《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但在实际校对书籍稿件的过程中,须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如能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杜绝疏漏大错,起到提高书籍出版质量的作用。一、要协助编辑把好书稿质量关。按常规讲,中级职称以上的编辑审读和加工整理书稿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各出版社也正是依靠这些“台柱”,形成每个出版社独具特色的出书体系的。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编出的任何书稿都是高质量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应从把好出书质量关和对广大读者负责的高度出发,严格审校。只有这样,才能挑出书稿中的毛  相似文献   

18.
一、校对与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过程中,介于书稿的编辑加工之后和图书印刷之前这个阶段,有排版和校对活动。校对之所以需要,因为它在书稿转换成印刷书籍阶段中,处于最后一个保障着图书内容和编排形式质量的环节,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校对是在近代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图书出版生产力的发展,从编辑活动中分离出来的。校对从编辑活动中这种分离,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这种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校对活动是对照原稿在校样上进行以“校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一、电子出版技术对编辑校对工作的影响在传统的出版工作流程中,编辑、校对有着十分明确的分工。随着电子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传统的书稿形式被计算机文件所取代,这不仅对编辑、校对人员提出了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对传统的编辑审稿、加工、校对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目前的电子出版书稿质量并不理想。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l·阅读习惯的改变采用电子出版技术后,编辑的审稿、加工从传统的阅读书面稿件转向阅读计算机屏幕。阅读方式的变换,加大了编辑工作的难度,增加了错漏的可能性。如果校对…  相似文献   

20.
校对环节是图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出版社在校对人员的岗位职责设定上既要明确校对人员在稿件编辑加工流程中的定位,又要突出校对环节的工作范畴与对应责任;既要强调校对人员对于稿件内容的工作重点,又要激励校对人员扎实基础、力争上游。而校对人员设置上,除了人数要与书稿数量相匹配,更要根据现有人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职称等方面因素有意识地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