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子而作闺音"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但也是一个普及于文人创作领域的一个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呈现出了特殊的抒情面貌和精神特质。"男子而作闺音"不仅对中国文学具有影响的深远,也从中折射出深刻的文化与文人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既"不护细行",又思建功立业,二者的落差与矛盾生发出孤苦的情态,其诗中出现了大量与"孤"组合的词汇,尤以"孤舟"为多。笔者结合诗歌中舟船意象的发展历程,参照其生平经历,通过解读其诗中边塞、闺情、赠别三大题材,探析其孤舟心态的形成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咏雪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领域之一。欧阳修创"禁体",苏轼作"尖叉韵"雪诗,后人争相效仿,甚至有人将"禁体"扩大到词、赋、曲等文体创作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将吴应箕的禁体与尖叉韵雪诗置于禁体与尖叉韵雪诗发展史中来考察其继承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从学界不太关注的视角与不太注意的材料来研究禁体雪诗,有利于拓深禁体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所代替,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诗词同源从渊源的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温词并非有寄托,其思想内容不出"绮怨"的范围.但不出"绮怨"并不等于狭窄.温词的"绮怨"中包含着围绕情爱展开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温词在表现心情意绪方面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而词体在表现心理,尤其是女性情感意绪方面,比五七言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诗坛崛起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汉俳诗,问世时间不过20余年。段乐三先生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汉俳诗创作宝库,他以爱恨之情去创作,以心血与脑汁去创作,追求艺术的真诚与生活的真谛,追求汉俳诗新的意境与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10.
诚斋体的独特,很大程度上在于贯穿其中的"自然神会",这种"自然神会"不仅仅是置身于自然的世界中去发现诗材,诗意,更是以一种自然之心,即童心,去感受自然万物,挖掘诗趣。因此,读诚斋体,我们往往感觉到的是一个清新自然,活泼有趣的童话世界。尽管杨万里的"自然神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但这种"自然神会"是人类感受童心,回归自然在文学方面的生动表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12.
引体向上是练习者利用自身的体重,发展上肢肌肉力量和美化背部形态的一种练习方法,但不同的引体方式之间到底有何差异,这些差异会对锻炼过程和效果造成何种影响,目前针对这一领域具体的细化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以2009年"舒华杯"全国健美锦标赛男子全场冠军辛健为研究对象,采用动作结构分析和表面肌电测试方法,旨在探究不同方式引体动作中肌肉工作的特点及其差异性,以期为健美专业训练、竞技体育专项辅助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宋诗逐步确立为与唐诗并列的诗歌经典范型的过程,宋代诗人杨万里方得以进入清人的批评视野.随着清朝不同时期诗歌观念与阐释范式的流变,持不同立场的批评者或给"诚斋体"诗贴上宋诗糟粕的标签,或推重其为性灵诗、白话诗的经典.正是在以唐音宋调为标准范式的古典诗歌审美标准凝定以后,"诫斋体"的特质及其创变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4.
我国蹦床男子的动作选择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大蹦床男子单人决赛"运动员动作选择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男子蹦床运动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男子虽然在同一动作空翻转体的阶段性变化较丰富,但在二周空翻动作中沿纵轴转体的度数不如奥运选手,且动作选择相对集中,尤其缺乏连续的三周动作。  相似文献   

15.
秦观以词著称,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而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往往被忽略。事实上,秦观的诗歌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关于佛禅的诗歌,对寺庙环境的刻画渲染,对僧人崇高品格的赞美,清新婉丽,迥异于宋"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歌风貌,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对秦观佛禅诗歌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明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为遏制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异化,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为协调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行模式;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随着其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文化成为发展奥林匹克实践,补充、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关于"量"的科学,是一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到数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数与形"为主旋律奏响的。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观念和精神,数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可靠有效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深刻的影响。数学教育应站在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由《说长吉诗之怪》及《驼庵诗话》论及李贺的言论,我们可知:顾随认为李贺的杰出之处在于其极丰富的幻想,而其缺点也是在其幻想缺少现实的根基,因而其思想不成熟,技术亦不成熟;李贺诗中"感觉的交错感"与西方唯美派有相通之处;李贺诗的总体特点是"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