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人的发展理论过程中,如何理解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基于两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社会中的美,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艺术中的美,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美,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内含着主体的对象化和自然的非对象化。"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由能动的主体——人发动的,人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是,人的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却是以自然的基础性条件为前提,即"物质变换"的"主体向度"始终是寓于"自然维度"之中的。并且,马克思从主体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主体的当下"裂缝"中找到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尺度。  相似文献   

5.
从《共产党宣言》看“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胡锦涛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刻地体现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角度,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逻辑,对"重建个人所有制"内容进行重构之后得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劳动者全面占有生产资料;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劳动者直接主动占有生产资料,因此"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是劳动者全面、直接、主动占有生产资料,而实现此目标的可能条件是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全面的持续的社会生活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马尔库塞的学术理论中 ,阐述了他的人学理论观 ,即超越物质、个体解放的自由观。这种人学观 ,消除了物质对人性的压抑 ,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笔者对人的生存在现实上的超越性使自由在非现实的幻想领域中得以实现的理论论述进行梳理 ,考察了马尔库塞人学观产生的哲学、宗教灵魂、艺术审美以及文化的背景 ,最终得出自由只有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 ,作为生存的人才能享受和获得自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人是以“自由自觉”的基本特征的。文学是人的自由创造,当作者失去自由、不管是自己盲从还是被迫听命于他人,被过多地规定和限制,都会失去人的“自由自觉’’这一基本特性,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美的规律"说,就其内容而言,是指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产生到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把"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理解为,人使自身的审美观念可见。就本质属性而言,美的规律是人的类本质所包含的两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研究采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在信息论的视域下以体育与艺术的映照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之中二者的交织关系。从古代到现代的奥林匹克盛会,是西方竞技运动由萌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对艺术映照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逻辑归纳与演绎,得出以下结论:1)从信息论角度,提出艺术映照体育的理论模型,即体育的相关信息,脱离体育本身附着于艺术,并通过艺术的传播到达接收者;2)艺术映照体育的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一是从体育世界到艺术世界,即艺术对体育信息的映射、放大、编码、调制和改造过程,也是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二是从艺术世界到体育世界,即体育对艺术信息的定向破解、转译和逆转录过程,也是体育研究者对艺术的再创作过程。艺术映照体育,体育反馈艺术,对体育与艺术的研究而言,方法和视角的转换不仅是必要,更是必然。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开发大学生潜能,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林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是帮助人类不断提升自我、达到至善境界的现代文明教化的有效途径。这是他美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谢林希望通过美育使人类获得健全的真理、积极的自由,并且回归本真的生存状态。实践美育的方法,一是运用想象力破除认识论思维的限制;二是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来洞悉“绝对”。艺术活动是美育实践的基本立足点。谢林美育形而上学有很深的现实关怀,为的是重建人与世界的和谐关联,在艺术活动中通过美感直观的方式去把握已经被理智主义遮蔽的世界的整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之中。在论述艺术划界的基础上,为了阐明"美的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康德对其列出了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即"美的艺术"是自由的而非雇佣的、美的而非快适的以及非以"善"为目的的艺术。以此为依据,不仅可以演绎出竞技的美学原理,而且能清晰地辨明竞技中已经、正在和将要异化的形态和倾向,进而为解决和减少竞技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旨在使学生涉足未知领域,接受新知识,游戏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美术教学应寓教于乐,既立足于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又侧重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想象。实现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质上就是实现教育与游戏的结合,即实现美术教育游戏化,美术游戏教育化。  相似文献   

17.
足球的艺术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人们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足球中所有成员的角色扮演形态,而从视觉艺术学的角度则可以看到足球镜像与世界名画之间的对应关系。足球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由此可以看到足球在现代社会中整体功能的提升、转型与变革轨迹。足球由此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演艺符号。足球世界中的球星不仅可以制造出很强的想象力资源,还能为球迷提供一种再度感悟、思考与探索的途径。沟通足球与艺术的是行为艺术,而足球世界中的裸奔现象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行为艺术表演方式。现代足球的生发过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足球融合了审美、感受、精神皈依以及生命探险之类的多维度价值,同时也是一种专供现代人切身体验的新型艺术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美育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全过程都蕴含着美。体育与美育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转变教育的观念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营造体育教学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19.
罗斯金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对艺术设计与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罗斯金肯定自然事物本身生命力的美,认为艺术表现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审美价值和美育作用,重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罗斯金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对机器大生产给人和艺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为减轻人的痛苦和使艺术脱离困境,他反对艺术的机器生产和机制饰品,认为机器的模仿和批量生产是毫无生命力的,提倡由人创造的艺术,并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使人获得健康高尚的灵魂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感官刺激是艺术作品的最基本条件,没有感官刺激,艺术就不能发生。感官刺激是基于人的生命需要而产生的必要的艺术手段,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需要正视人的生命需要,正视感官刺激,从而恰当地运用感官刺激完成创作或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