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用良好的方法、悦耳的声音唱歌的习惯。切实提高声部演唱水平;学习和运用常用力度记号,继续对学生轮唱训练;学会《鹰》曲谱,能运用力度记号演唱,并对学生进行理想和抱负教育。教材分析与课前设想本课教学目的是学生认识和运用常见的力度记号,结合综合训练和新歌加以巩固。本教时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好的读谱知识,通过讲解,使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各力度记号,在此基础上进行综训(一)和(二),巩固。《鹰》是一首日本很有名的儿童歌曲,歌曲是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完整。它尽情地讴歌了搏击长空的雄鹰,反映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虽是首有声部的歌曲,但节奏简单,旋律琅琅上口,易  相似文献   

2.
轮唱就是由二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复调音乐把轮唱称为“卡农曲”。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对比交叉的效果,此起彼落,连续不断。所以说,轮唱是一种艺术价值很高的演唱形式之一。有很多人并不重视轮唱,认为轮唱仅仅把齐唱唱熟了,再用相同的曲调变化一下唱法,分成两个声部,相差几小节开始,把它看作是一种导入合唱而利用一下。德国著  相似文献   

3.
孟军 《河北教育》2006,(11):26-26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度到多声部合唱。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轮唱教学,在轮唱训练时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提高轮唱的技能呢?我选择了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四册第五课中的《两只老虎》一曲对轮唱教学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型:歌唱课年级:三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恰利利恰利》及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教材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开心里个来》)。教材分析:歌曲《恰利利恰利》共5句,前四句以"X XX XX XX X"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五乐句是以轮唱形式的合唱,第一声部先唱,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节奏的浓缩与模仿,好似回声的效果,表现了印尼农家人愉快耕种的场景。  相似文献   

5.
孙磊 《成才之路》2022,(2):97-99
《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曲调富有民族风格的少儿歌曲.歌曲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农村儿童的天真纯朴,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聆听歌曲、学唱歌曲、学唱二声部、处理歌曲、延伸拓展、结束语八个方面设计《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基本掌握双声部的演唱技巧,感受到旋律的音高变化和声部的美妙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谷建芬老师选取了《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用极其优美的旋律创作了歌曲《弟子规》。歌曲采用民族调式写成,配有二部和声,营造出莘莘学子勤勉学习,恭谦礼让的美好画面。歌曲中有朗诵,有道白,有演唱,表现形式丰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欢。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二、教学目标:1、在吟诵、演奏、视唱、聆听中熟悉歌曲《弟子规》的旋律,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在演唱中领悟《弟子规》的内涵。2、能在学唱过程中掌握装饰音前倚音的唱法及切分音的节奏。能用口风琴吹奏歌曲带有和声的高潮部分。3、吟唱《弟子规》,理解歌词的含义,感悟占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  相似文献   

7.
杜悦艳 《早期教育》2004,(10):34-35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大班的歌唱活动<两只老虎>,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感受和表现二声部轮唱的演唱形式.在孩子们能够熟练地齐唱歌曲后,教师进入了二声部轮唱的教学环节.以下为笔者的听课记录:  相似文献   

8.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的声音创造性地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并能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2、初步了解词曲作者,及歌曲的相关背景,体验合唱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群众性歌咏会上,久唱不衰的一首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常以轮唱形式演出,笔者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首歌曲不宜采用轮唱形式演出。轮唱歌曲有一定的规格,并非任何单声部齐唱歌曲都可以如法炮制。一般地说,可以轮唱的歌曲作者常常会在歌曲末尾处注明,像《保卫黄河》、《我是一个兵》(先齐后轮)等。如果没注明,那就是要从歌曲的情感、速度、节奏、曲风、音程协和状况等来判断是否适合轮唱。另外,歌词是否适合轮唱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合唱歌曲《夏夜》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夏夜》,表达对萤火虫的喜爱之情.2.学习简单的二部合唱,做到声部和谐、层次清楚. 3.在听、唱、动等实践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并表现萤火虫闪烁飞舞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能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参与合唱,表现轻盈、可爱的萤火虫形象. 教学难点: 能准确接唱二声部的旋律,做到声部和谐、层次清楚.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相似文献   

11.
年级:四年级课型:歌唱教学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愉快的梦》,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日本童声二声部合唱曲。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有两个乐段,旋律优美而愉快。第一乐段旋律平稳,节奏宽松,较多处于中音区,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表现了孩子们慢慢进入梦境的宁静氛围。第二乐段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旋律进行转为上行,音区移高,以模进的方式将音  相似文献   

12.
汪正玉 《儿童音乐》2012,(12):78-80,66
【内容】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水乡歌儿多》;围绕歌曲进行创编;表演与交流【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划拍跟琴唱谱,学会用准确的节奏旋律、连贯和跳跃两种气息、清新明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单乐段版,乐意进一步探索如何改变歌曲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来创设不同的歌曲情境。2.通过模仿、手势辅助等方法,掌握波音的唱法,能在休止处运用声断气连的歌唱技术。  相似文献   

13.
教材:桂教版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二声部,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能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3.通过学唱歌曲和了解侗族相关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湘艺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愉快、活泼地演唱歌曲《剪羊毛》;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附点节奏,感受歌曲快乐的旋律; 3、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并能自信、有表情地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愉快、活泼地演唱歌曲《剪羊毛》. 教学难点:附点八分音符的掌握.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等.  相似文献   

15.
[提示与教学建议]幼儿到了大班后期,要初步接触一些合唱作品,尤其是轮唱歌曲,但适合幼儿演唱的合唱歌曲不多,而《大钟小钟一起响》则是适合大班幼儿演唱的理想作品。这首歌曲的歌词明白易懂,表现的是幼儿熟悉的钟声。歌词的首尾两句都用象声词来模拟钟声,非常适合幼儿好模仿的特点。这首歌的旋律简单,由1—1—|1—1—|开始,表现钟声由远处传来:中间,旋律由低至高具有音阶式特  相似文献   

16.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本课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七课《小小音乐家》中的歌曲《音乐小屋》.《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歌曲情绪轻松、愉快,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儿童演唱和表演,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和愉快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朱娟芬 《儿童音乐》2012,(11):79-81
【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第三册第五课《爱劳动》表演:《种玉米》【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2、认知目标: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教学重难点:1、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2、附点音符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G大调,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产生了果断、带有号召性的旋律。旋律突出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使得音调更为坚定有力,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丁蕾 《儿童音乐》2010,(8):74-77
一、课题:歌曲《买菜》 二、教学对象:二年级(下) 三、课时:第一课时 四、教材分析: 《买菜》是一首湖北民歌,独特的旋律手法、中间的数板以及紧跟其后的重复开头句的结尾,都赋予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歌曲旋律生动活泼,歌词非常通俗而生活化,表达了愉快的劳动情趣。  相似文献   

19.
教材:湖南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课题:《我们爱劳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 1.演唱、表演《粉刷匠》2.创编与活动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粉刷匠》,从歌曲中体验劳动的快乐。2.能根据聆听到的音响进行创编,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发音乐感知力,挖掘孩子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年级:一年级。教材:人音版试用教材第二册。课题:第七课《大海的歌》。课型:综合课。课时:第一课时。设计思路:以学习演唱歌曲《海》为主,从感受旋律入手,围绕着歌曲进行律动、聆听、表演、创造性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把音乐教学中的“感受与鉴赏”、“演唱与演奏”、“创作活动”、“音乐与相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教材分析:一、歌曲《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歌曲为3/4拍,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波相逐远去的海面。这首短歌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