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历程的总结。我们看到他的“志”贯穿了五十五年漫长的生命历程。“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不惑”  相似文献   

2.
于丹 《高中生》2011,(16):18-19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  相似文献   

3.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年龄的代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常以“志学”代指十五岁,“而立”代指三十岁,“不惑”代指四十岁,“知命”代指五十岁,“耳顺”代指六十岁。古...  相似文献   

6.
孔夫子有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代圣哲,居然15岁才知道去学习?然而,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结论只有两条:要么,孔夫子说错了;或者,是我们对这段名言理解错了。我以为是后者。春秋末期,人们谋生安命的职业并不像现今这样广泛,无非从仕、从商、从农三类。当然,也有如孔子这样著书立说的思想家,但是,他们中大多数的本来目的也是为了“出仕”,为了“有所作为”的。当从这个层面去审视时,我们发现: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并非是我们现在狭义理解的“学习”或者“学业”,而是一种更广泛…  相似文献   

7.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对《论语》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略述一二,敬请同仁辛旨正。 一、解读背离文本。有失知人论世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孔子)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正是我们立大志的年华,十五岁的我们进入了九年级,我们不再是小孩,我们的学习不再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我们将为了"三十而立"而自主学习,那么九年级的数学如何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学”,据说传授弟子3000人,其中学有所成的贤人72人。孔子对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对学习的重视与实践。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相似文献   

11.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传统习惯,喜欢用一些特别的字来表示年龄,这样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却是有典故的。男子十三称为“舞勺”,十五称为“舞象”。它们出自于《礼记》,《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也就是说,男到十三开始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一种舞蹈。舞象是一种武艺,成童舞象即十五岁即可以学习这种武艺了。女子十五称为及笄,笄是束头发的。此词出于《礼记》“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可以把头发束起来了。三十岁称“而立之年”,这出自《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相似文献   

13.
1.志学之年是十五岁。2.而立之年是三十岁。3.不惑之年是四十岁。4.知命之年是五十岁。5.耳顺之年是六十岁。以上是源于《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14.
菁灵姐姐:见信好。脆弱是我最大的弱点。我自暴自弃,愤世嫉俗,总不愿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父母老师施加的压力。我甚至为了逃避考试而自残胳膊。我感到很抑郁,感到无助,我非常厌学,到了想自杀的程度。真希望您能指导我恢复正常。秋雁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言,……”这是说他,也是说大家,少年不有志于“学”,成年以何而“立”?在这里,“学”与“立”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学是立的基础,立是学的升华。你因为不愿承受学习的压力而想放弃生命,实在是不值得。解决“脆弱”的办法之一,就是坚强;而战胜“懒惰”的妙招之一,则是勤奋。有朋…  相似文献   

15.
孔子之志是人自由性和道德自觉的表现,体现了孔子道德哲学的进路。孔子从"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三个层面展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架构,因此,孔子之志对于他的学说起着提纲挈领的枢纽作用,是其道德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终身教育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教育思潮,它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学习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始终,终身学习在我国很长的历史时期以来即已存在并广泛传播。 孔子曾提出过人生修养的“阶段”学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如何最优化这个过程?如何让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教育界永不止息的探讨,也是教育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实现教育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弗学,何以行。"根据这些话,很显然,孔子是把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19.
苏北香火戏,现代傩戏的珍贵遗存何九鸿记述周俐整理《论语·乡党篇》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傩的古老记载.汉代傩仪里有所谓“子”。《后汉书》卷十五《礼仪志》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  相似文献   

20.
对孔子学习过程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上说,学习是获得知识经验和形成行为的变化过程。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学习言论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发展个体能力的过程,“习”则是指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经验和发挥能力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统一便构成了学习的总过程。我们可以具体地把孔子的学习过程思想概括为志、学(包括闻、见、识)、思(包括问)、习、行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