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基本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孔子的学说就是仁学。孔子的仁学把仁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总原则,其核心是人。弘扬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解决现代人的信仰缺失问题,尤其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3.
自本世纪50年代学术界讨论“孔子思想核心”问题以来,多数学者都认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并将孔子的学说称之为“仁学”。但是,有颇多学者又以西方文化概念称谓孔子学说为“人本主义哲学”、“人道主义哲学”或“伦理哲学”。本书作者以为这样概括孔子本人的思想理论,尚可勉强。如其概括孔、孟、荀三人为主体的先秦儒家理论体系,则难以全面涵盖。因此不妨将之名为“仁学文化”似乎更为恰当稳妥,这便是本书名称的取义。1.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本书作者注重的视觉,在于学术性和创造性,作者以创造性思维去诠释和论述那些有学术价…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都是古今内外人们都在讨论和研究的重要思想,在孔子的仁学思想当中,存在着很多值得人们借鉴和反思的理念。孔子的仁学思想所蕴含的知识与文化非常丰富,本文主要围绕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相关解读,并对其产生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赛花 《职大学报》2012,(5):17-20,71
义利之辩是先秦的思想家们极为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法家主张重利轻义,墨子兼采儒法之长,提出尚利贵义,主张义利并重,体现了一种合理有限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符合当代人的行为倾向。墨子的义利观为我们构建现代商业伦理提供了义利统一的基础性原则和交相利的手段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详细阐释大学生就业观和高校职业教育的概念下,通过儒家传统命题“义利之辨”下义利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的阐释,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和高校职业教育所存在的泛滥的“重利”思想和缺失的“义”的思想的现象,以“立志”“慎欲”“崇义以养利”为切入点,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一条培育大学生义利兼顾的就业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仁学思想为当代体育教学贯注的浓郁人文精神,挖掘其当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人道主义、群体意识、平等观念、独立意识与当代体育教学的融合和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中,曾子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子对于儒家传统的“仁”“礼”学说进行了重新思考,旨在使孔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普及于社会各阶层,让尽量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实行。他将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体系简单化、具体化;而对于“礼”,一方面固守维护等级名分的礼,但又使它呈现出内化的倾向,变为主观的道德情操。曾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学术流派,她已经成为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本文首先对儒家的整体面貌进行一个勾勒,同时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阅读和梳理,来澄清"义"、"利"的基本概念,并考察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本文将重点阐释儒家的义利观,论述儒学伦理学"以义制利"和"义利统一"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 ,但只是儒家的一派。孟子和孔子在义利观、王霸论、和与寡、人性论、天命观等方面的主张有许多不同点 ,不能孔孟并称。唐宋之后把孟子作为儒家正统 ,是另有用心。“孔孟之道”的提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体育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主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儒家孔子“仁学”为基础的“游于艺”、孟子“养气”说和以道家庄子“自然”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儒道两家最后都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体育美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限定性,又有超历史的内涵。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超历史的内涵就是以“知人”“爱人”为特色的“仁”“德”精神,它实质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与升华。我们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已成为清醒的自觉,需要创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因此,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孔子精神,孔子精神只有在未来的中国和世界才能真正闪射出其光辉。  相似文献   

17.
恒德久远 ,择乎中行 ,是孔子道德修养论和儒家处世哲学中的思想精髓。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坚持道德修养 ,而没有“恒德”和“中行”这两点作支撑 ,就很难达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道德操守的恒久持一 ,就必须择乎中行 ,只有中行而不走向极端 ,才可以持之久远。孔子的道德修养论虽然具有积极地进取性和斗争性的一面 ,但更注重在伦理道德思想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并始终把中庸精神看做是这一平衡机制的核心和其道德精神的最高诉求。  相似文献   

18.
“君子”在孔孟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所言“君子”既指涉在位者,又涵摄有德者,“德”和“位”出现了分离。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重新界说“君子”,使其具备了道德形而上学意义。“君子”从孔子社会政治学说与道德论混杂的内涵,衍变为理想人格学说观念,具有从绝对概念到相对概念、定义域扩大和外延窄化的转变特征。孔孟相距百年之久,其过渡阶段通过郭店楚简向我们展现:一方面,“君子”保留了孔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职能;另一方面,“君子”从融入社会政治和道德学说转变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目标。郭店楚简为我们研究孔孟君子观的演变提供了力证,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君子观演变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义利观的内涵,对利与义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而理性地思考,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准则;对生态经济观念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提出了人类应该确立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从而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