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康宁教授曾把化学解题过程总结为“五步曲”,即首先要想怎样做?更要想为什么这样做?还要知道是怎样想到这样做的?进一步深究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哪一种更好?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使思维能力达到新的层次.也就是符合思维效益公式1&;#215;10&;gt;10&;#215;1,即对1个问题多角度、全方位思考10次,  相似文献   

2.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47;2&;#215;6=258(千米);(2)86&;#215;(6&;#247;2)=258(千米)。这时,老师诱导:“看谁最聪明,还能有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神奇的1001     
首先1001这个数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有一本与此数有关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几乎妇孺皆知。另外,1001=7&;#215;11&;#215;13,恰好是三个常见的质数的积,这个特征并不是任何数都能具备的;其次再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算式:357&;#215;1001=357 357;606&;#215;1001=606 606。从这两例你看出什么来了么?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情境   师:出示尝试题--指导探究.   6&;#215;60 35&;#215;10 12&;#215;30   18&;#215;20 24&;#215;40 25&;#215;16   (反馈诊断--展示思维过程)   生:迅速口算,并口述口算过程.对“25&;#215;16“这道题口算提出质疑(不能口算或提出不同的口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个孩子抹着眼泪走进来.   一个说:“老师,他打我,“一个说:“不对!是他先打我的.“   我同往常一样,拿出一幅判官的样子:“怎么回事?““&;#215;&;#215;,你先说!“……  相似文献   

6.
一个晴朗的星期五,我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李老师气急败坏地、大声地自言自语:“这还得了!反了!这样的学生让我怎么教!好心没得好报!真是气死了!”“怎么了?”我急忙问道。“你说气人不气人!刚才这节课,805班的学生居然把教室门关上,不让我进去,还在里面大声起哄垢来开了门,姚&;#215;&;#215;(注:据查是起哄的主要成员)和其他一些男同学还肆无忌惮地转着书(注:后来调查是《信息技术》课本)!太过分了!”李老师说道。“你还没吃饭PE?快去吃吧,食堂的饭菜都冷了。”我安慰她。“不想吃了!我这里还有点饼干。”她灰心丧气地说。  相似文献   

7.
1.调整了“乘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对于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法,在《大纲(试用修订版)》中规定:“例如3个5,可以写作3&;#215;5,也可以写作5&;#215;3。3&;#215;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相似文献   

8.
6能分成6和0     
在一次教师竞聘上岗文化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甲数是1.2,乙数是22/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 )。”一位老师是这样填写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2),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1/2)。”结果,第一个填空被阅卷老师打了个“&;#215;”.就是因为这个“&;#215;”,使她文化考试落后2分而下了岗。之后,大家对此各持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错,理由  相似文献   

9.
上午第二节课是五(一)班的英语课,刚进教师室我耳边就响起了一句实在不愿意听到的话语:“Miss Liu,×××的家庭作业又没做。”我眉头一皱,怎么又是她?她平时不声不响,看着挺老实,可是作业从来都不会按时完成。可能是父母离异的原因,有时她很固执,连老师偶尔让她做事,她也会淡淡地说:“我不高兴,我不去。”当时我非常生气,真想狠很地训上一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15;&;#215;散记;云山散记;  相似文献   

11.
案例:   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215;&;#215;同学,家庭生活优裕,极受父母宠爱,娇生惯养,要什么给什么,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天资聪明,但不爱学习,因为生活对他来说没有让他体会到任何的艰辛与压力,他也从来不去考虑如果有一天让他离开父母,靠自己谋生该怎么办.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教育这个学生呢?……  相似文献   

12.
友情     
上小学二年级的冬天,和我相伴一年多的好朋友张梅因父母工作变动要转到外地上学去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就琢&;#247;磨在分手时送她一件礼物。  相似文献   

13.
陈晓光 《语文知识》2005,(11):28-28
本文拟对汉语中“……&;#215;就&;#215;在……”格式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和语义语用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闫&;#215;,女,现年14岁,毕业于青岛某小学,现青岛第五十中学初三&;#183;9班学生。  相似文献   

15.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中学语文,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这里面大有学问。依我看,关键在于要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组织学生演练好语文能力训练“三部曲”。什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三部曲”呢?我的理解和界定是:“自学&;#183;积累——思考&;#183;讨论——运用&;#183;创新”,或简称“积累&;#183;思考&;#183;创新”。这是一个教学训练过程,也是能力发展过程。我说过,“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其训练发展过程包含了“三阶”、“五步”。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你信么?请看下面的例子:张某、王某、李某三位家庭主妇去采场买鱼。张某准备买1千克鱼头,王某准备买1千克鱼身,李某准备买1千克鱼尾。于是她们向一位售鱼摊主询问价格,摊主说:“鱼头每千克8元,鱼身每千克6元,鱼尾每千克4元,整条鱼每千克5元。”请你帮助她们设计一种最省钱的方案,并计算出各自应付多少钱?(恰好有一条鱼的鱼头、鱼尾、鱼身都是1千克)分析:一种情况是每人单独买,各付各的钱;另一种情况是三人合买,各人分摊钱。到底哪一种比较便宜呢?我们需要计算比较。单个买鱼的平均价为(8+6+4)&;#247;(1+1+1)=6(元),每千克6元,整条买鱼的平均价为每千克5元。因为6&;gt;5,所以买整条合算。整条鱼的价格为5&;#215;(1+1+1)=15元,那么如何付钱呢?是不是每人付5元呢?当然不是。否则买鱼尾的李某不是比单独买花去4元贵吗?由于各人所买鱼的重量相同,仅单价不同,单价比就等于总价比,所以我们只要找出单价比就能合理分摊15元钱了。鱼头:鱼身:鱼尾8∶6∶4=4∶3∶2张某应付:15&;#215;44+3+2≈6.7(元)王某应付:15&;#215;34+3+2=5(元)李某应付:15&;#215;24+3+2≈3.3(元)由此可见,通...  相似文献   

17.
文[1]中证明不等式n(n+1)/2&;lt;√1&;#215;2+√2&;#215;3+……+√n(n+1)&;lt;(n+1)^2/2n(n+1)/2与(n+1)^2/2作为和式的上下界是不理想的,因为  相似文献   

18.
例1 掷三次硬币,求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解析 (1)按照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求法,掷三次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为2&;#215;2&;#215;2=8.而满足条件的结果只有3种,所以概率P=3/8.  相似文献   

19.
今天就出发     
安乐尼&;#183;吉娜是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有一天,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题目]在下列算式的九个方框中填入“&;#215;”号或“&;#247;”号,使等式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