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章基于平台经济学理论与商业模式理论,以价值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为研究思路,对我国网络有声读物平台演进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转变呈现出价值洞察平稳化、价值创造精细化、价值传递多元化和价值获取多边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了网络有声读物平台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独家版权开发获取价值创造独特性的版权,利用新兴技术提升单一归属性的内容生产者数量,通过社区氛围营造打造强网络效应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有声读物的风靡是人类听觉认知在视觉信息满载时代中地位的再次凸显.互联网基因助力新媒介有声读物快速地吸引资本、持续迭代,并日趋形成付费知识服务模式.文章以声音媒体的发展梳理为基础,重点结合其"基于听觉"与"新媒介"的两个属性,探讨声音媒体后来居上的原因,论证了将"令新知成瘾"作为有声产品设计底层逻辑的合理性,并据此推演出声音媒体内容生产及营销等方面的一系列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人们分享知识信息,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传媒产业的蓝海.网络中用户生成的有声读物大量涌现,产品形态和传播模式呈现新情况、新特征.本文结合社会化媒体语境,对有声读物的内涵和形态进行解析,依据传播过程四要素,提出UACR传播模式,并探讨有声读物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型电子有声读物主要包括综合类的电台播客网站推出的音频、视频、APP和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各类朗读节目、音频、视频,目前有日渐走红的趋势.老年人、儿童、视障人士以及开车族、旅游者、运动者等成年人构成了巨大的潜在用户群.新型电子有声读物的提供者是平台运营者和内容生产者;其内容来源是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综合类(UGC+PGC+独家版权);其赢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获取流量,从广告中获取收益,另外通过硬件创新、粉丝经济、原创内容版权开发、众筹等方式获得收益.新型电子有声读物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对促进全民阅读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珉 《新闻前哨》2022,(5):79-80
本文梳理了知识付费的相关概念、发展脉络和社会价值,揭示了知乎付费平台的多元化、参与式、高质量和"知识网红"崛起的传播特征,对其近年来由精英思维走向大众市场、从用户体验到商业开发的发展转向作了一定的介绍和反思.本文认为,目前知乎的知识付费业务,总体上兼顾了平台流量和内容质量,但受行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在生产端和用户端均存在...  相似文献   

6.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7.
张岩 《编辑之友》2016,(6):23-27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的阅读主体、新的接受心理、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上重新促发了对有声读物的阅读需求,“伴随型”阅读日益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模式,数字时代的有声读物整装重生,而自助出版在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下重构了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形态.对于数字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析和数字媒介视域下主体功能特征的研讨,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产业形态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孟宪堃 《新闻传播》2022,(3):115-116
探寻有声读物的服务创新和价值重塑是有效应对用户多元化需求的策略.将场景化思维引入有声读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新视角,以移动设备、传感器、定位系统、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的"场景五力"为基础,以挖掘有声读物用户需求和设计细分场景为主线,以数据作为桥梁连接用户、平台和其他企业,构建了有声读物产业的生态闭环.  相似文献   

10.
移动有声读物成为继纸质书和电子书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用户对数字有声读物的需求包含获取知识的认知需求、获取代入感娱乐需求、获取慰藉的情感诉求以及释放视觉的全场景诉求。通过有声读物的内容挖掘、载体形态扩展、语音交互优化以及市场需求细分等途径,可以进一步释放有声读物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类阅读载体的进化,有声读物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有声读物的出现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也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对中国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安 《科技与出版》2021,(6):103-109
发展壮大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版权保护,尤其是版权许可.文章基于对2010-2020年我国115份司法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声读物版权许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寻求版权许可,擅自录制传播有声读物的侵权行为频发;二是虽有寻求与有声读物出版相关的版权许可,但因版权许可不规范而产生的侵权行为多发.对此,应通过强化一般许可、推动集中许可、寻求法定许可等途径,构建合法且高效的有声读物出版秩序,推动文字作品有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知识付费这一现象的反思,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的生产主体、生产内容、生产与创新过程、知识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结构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知识付费的四点悖论:付费与知识的传播路径、传播规律相悖;付费对业余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激励作用难以奏效;付费与后管理型组织的非营利性相悖;付费与非货币化经济的发展趋势相悖.并提出了促进知识分享发展的两点建议:要开放资源激发知识创新,要建立动态化的共享知识数据库,利用注意力经济和声誉经济打造可持续的知识分享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5.
知识付费方兴未艾,平台众多,如何突围?核桃Live作为新兴的视频类知识付费平台,专注垂直化的视频类产品生产,并不断开发产品附加值,拓展产品矩阵,以多种运营模式来增强用户黏性。未来,用户为知识付费的意愿将提升,"小而美"的垂直知识付费平台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专业生产内容、多渠道分发也是平台转型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有声读物的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为研究对象,对有声读物内容、生产方式、内容载体及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简要分析了有声读物的内容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语言表达就是核心生产力,悦耳悦心就是最好标准。要坚持精品意识,加快推进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王曙光 《出版广角》2016,(22):59-60
有声图书的市场增长点主要集中在童书、大众类出版领域以及优质声音资源块面.对于众多互联网听书平台而言,争取到图书的优质内容版权以及声音资源,是抢占市场的关键环节.而对于出版社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争夺战中,正确认识有声图书的市场容量,重视有声图书的未来发展前景,利用目前纸质图书出版资源的优势,将这些图书的有声读物版权掌握在手中.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声读物的市场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声读物是指"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对有声读物的定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40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有声读物出版市场,有声读物成为其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有声读物在美国有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有声书,又称有声读物,也可称作有声出版物,其英文名称为"spoken words"或"audio-books".美国有声读物协会有较为权威的定义:有声读物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国外的有声书发展的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20.
有声读物从原本的阅读副产品逐渐走向受人瞩目的增长焦点,成为出版领域的变革者。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直接性和超媒介性的双重逻辑推动有声读物不断迭代,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有声读物的传播过程和行业互动逻辑,使得数字出版模式呈现出多重勾连和高速流动的特征。同时,有声读物本身具有可供性,物质、内容、关系成为锚定其未来发展和想象的三个关键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