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湘西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宗教崇拜进行研究,探析湘西苗族的苗族武术、接龙舞和上刀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的宗教崇拜文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与"芦笙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所蕴藏的文化功能对维护本民族团结和和统一,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增进苗族先民身心健康,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以它斩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丰富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民族文化三者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黔东南原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石门坎苗区时,这里经济贫困,民族受歧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柏格理等传教士向苗族群众传播基督教的同时,把近代西方社会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等也一同引入,不可否认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传教士们是抱着强烈的传播基督教的目的而来;使苗族社会依附于教会组织;用西方的文化体系整个地或部分地取代了苗族传统文化,导致苗族中一些优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失传,对苗族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苗族服饰的生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服饰的现状和发展由它所处的民族文化生境所制约,从对昌宁县苗族服饰目前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田野调查中,可以发现其既有存在的基础,但又面临着诸多困境,苗族服饰文化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获得持久弥新的生命力,必将有赖于与之相协调的民族文化生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巫术文化是我国巫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蛊婆”的形象因为其地域、民族、社会、审美等原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其价值也将对现实中苗族巫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产生影响。但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难免带上了大量负面的东西,从而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用美学中的悲剧理论对湘西地区苗族巫术中“蛊婆”形象的进行探析,以求能够为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黔中苗族支系纷繁,但他们在婚俗方面基本一致.通过考察黔中苗族婚恋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两个方面提升黔中苗族婚俗审美的文化意义:一是婚俗审美标准源于族群的认同与区分;二是婚俗美的形式存在于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嬗变。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旅游语境中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功能的嬗变,分析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苗族拉鼓仪式的体育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苗族拉鼓仪式具有健身与娱乐价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整合价值、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价值、规约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价值等.  相似文献   

9.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苗族原是生活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民族,史称“九黎”;夏商周时被迫迁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被称“荆蛮”;秦汉至唐,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史载唐代已有苗族居于滇东南,并向南诏提出“立边城自为一国”;明清时期苗族被迫大量徙滇,支系繁多,受制于所在地主要民族,没有独立的经济区域,居地分散.截到1954年,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15个市县;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34个市县.从上述市县所处的区域看,居滇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北次之,再接下来就是滇西.  相似文献   

11.
明王朝经营西南,苗疆成为连通湖广和云南的腹地,因而打通并护卫湖广至苗疆而后至云南的通道,成为明经营西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明王朝设置边墙,是管理苗疆的重要举措,更是拱卫湘黔驿道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昌宁县苗族聚群而居,地处远避,传统服饰文化得以较好地保持,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昌宁苗族代表性服饰“一等盛装”尤具特色,可以佐证能指与所指间的对应,体现服饰系统的三层结构及其意义关系。以土皮太村、打平村为例,深人了解苗族服饰“器”、“行”、“道”的多层语义逻辑集合,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地方性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其文化内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对贵州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发现贵州芦笙舞作为苗族民俗体育项目,在各地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但均蕴涵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极富地方民族色彩的苗族芦笙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身心健康、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经济形态演变的宏观视角对清水江畔苗族独木龙舟活动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经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影响,找到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独木龙舟文化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由于苗族居住的环境比较险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苗族民间生态意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人类学理论。但是,在自然生态普遍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发掘、整理和利用苗族民间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地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就云南高校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进行探讨,对云南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剖析,深刻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高校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来自青海的蒙古族、贵州的苗族、云南各地的傈僳族、白族、彝族。傣族和基诺族共80个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有9种酶检测到多态,共计48种单倍型.结果表明:彝族和白族人群的mtDNA变异度较大;在与非洲、东南亚、美洲、欧洲人群的横向比较中发现一些典型的突变位点,如:10394c和8994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