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本地区欺凌现象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对小学欺凌的现状以及发生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校园欺凌行为提出了具体的预防以及干预的措施,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于小学校园欺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当前时期,在小学常常会有学生间较为恶劣的欺凌问题出现,而于农村的一些校园当中,校园内的欺凌现象更为严重。探析农村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解决农村的校园欺凌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金海 《学周刊C版》2019,(4):155-156
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园欺凌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这种情况都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只有深入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才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探索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以9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存在欺凌行为,男孩遭受身体欺凌显著高于女孩;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所遭受的言语欺凌显著高于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且情绪倾向、自尊、同伴关系显著预测校园欺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建议:切实关注男孩校园欺凌现象,提高男孩特质情绪智力;不可忽视高学历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情绪倾向、自尊及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清建 《成长》2020,(4):91-92
校园欺凌现象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并且学生的年龄愈加趋于低龄化。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欺凌事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表现为语言恐吓、强索、肢体暴力与网络暴力等方面。而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而作为学校,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及抑制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就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策略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待能改变这样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次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有效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为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提供舒适健康的校园环境是我们的共识。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产生原因以及校园欺凌的特点分析,结合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发挥法律的规范性、权威性、可预见性,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在中学生中尤为显著。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不足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是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及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是预防及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地调研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由于存在校园欺凌,农村寄宿学生在身高体重、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基于维护我国学龄少年儿童平等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从农村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进行相关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就社会公共环境而言,学校本身是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引起学生恐慌与不安。然而,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相差甚远,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极大危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完善立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在校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的现象,讨论了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反思改进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容易使学生养成堕化的行为习惯,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学校忽视德育教学,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受欺凌者年龄层次不断降低,欺凌性质不断恶性发展.初中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调查了解特区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特质,主要欺凌行为以及初中生对欺凌的认识、态度等,有助于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为此,对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区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冯志兰 《江苏教育》2023,(17):47-48
<正>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行为,常常发生在力量(身体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之间。就过往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看,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暴力欺凌、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情景案例中的小婷遭遇的主要是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需要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6.
年海鹏 《甘肃教育》2023,(23):57-6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并结合教育实践经验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阐述。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设立心理咨询站、加强家校沟通、强化家庭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对策,为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学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亟须解决。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父母情感参与和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针对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的增加可以减少其遭受身体欺凌的频次;针对亲子关系较差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和其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呈正相关关系。(2)父母情感参与通过改善小学留守儿童的校园人际关系进而减少其遭受欺凌的频次。(3)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增强父母情感参与对子女校园人际关系水平的积极影响,进而减少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频次。由此,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需要增强识别子女是否遭受欺凌尤其言语欺凌的能力,注重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通过高质量的情感参与,引导子女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以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帮助子女有效规避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