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何大雄 《教书育人》2009,(10):61-61
教师节这天,我收到一位家长发来的短信:何老师您好,节日快乐!赵凡现在懂事了,感谢您对他的教育和帮助。 提起赵凡,我班的科任教师都会记忆犹新。这是一名曾让教师们伤透脑筋的学生。他来自农村,父亲为人老实,不善言谈。母亲不识字,由于父辈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儿子,长辈们对赵凡这棵“独苗苗”疼爱有加,父母更是视为心肝宝贝,自小就娇生惯养,逐渐养成了他任性.自私、好吃懒做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镜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君王以人为镜,善于倾听大臣的意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其实,做教师的,更需要一面镜子。最好、最真实的镜子莫过于那些童言无忌的孩子们。从这面明亮的镜子里,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美丑得失。  相似文献   

3.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4.
镜子的用途是反映人的形象。古人根据镜子可以真实地反映客观存有的特征,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话用在今天仍有意义。在学校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出老师形象的美与丑,可以看出老师工作的得与失。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平时多听听学生对自己的意见,善于从这面“镜子”里获取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对镜正己,适时调整,就会避免工作中的诸多失误。师者,人之模范。和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起来,“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行…  相似文献   

5.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唐太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方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肤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古今为定者来...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等优秀历史人物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利用好这一特殊资源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是当今社会各界特别是历史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专著《学记》云:“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这是说掌握教育兴废的原因,是胜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的教师和学校的领导,怎样来弄清这个原因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即兴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呼吁“完全解放了孩子”,再三强调要“把孩子当人”,担忧“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的担忧,在现时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看来,似乎业已过时。今天的孩子,谁会不把他当人呢?就这么根独苗,姥亲爷抱爹疼娘爱的,一个家庭三代人都成天为  相似文献   

9.
《学前教育》家教版“家长会议”栏目开办一年多来,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广泛关注。为了将幼儿家长们关心的话题以及在育儿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烦恼或者经验感受更好地传递给更多老师,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增进老师对家长的了解,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本刊也将定期综述“家长会议”,希望这些速递信息能为广大教师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0.
王琦 《教育》2015,(1):6
浦东新区一小学老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带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利剑。律师称,教师的隐私被侵犯。(2014年12月11日《文汇报》)家长们之所以喜欢类似产品,也是希望对孩子的校内生活多些了解。一些丧失师德的新闻泛滥,也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对于为人父母的忧虑,老师们也应给予理解,反思本职工作,是否给予家长的反馈信息过少,才让家长不信任。然而,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课堂,教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参加了市数学优质课的评选工作,心里颇不宁静.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觉得,教师若能以课为镜,则可以促成长.认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必经通道.下面是我对本次优质课的一些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天下兴亡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我总觉得,现在对孩子“抠”一点有好处。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忽视了对孩子的“寒教”。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决不能让孩子吃苦;有的家长认为;我就这根独苗,挣的钱就是给孩子花报。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花钱如流水的坏习们,结果是留了孩子,白了父母。”寥数”,是国商以来就认国了的数目6人的‘自请”;现实更活中就青许分卖到的“寒数”事例。委法自纠亏政长鲁董建华之父乃“担民住大部五*一,因调自国改国…  相似文献   

13.
孩子,快举手     
幼儿园里,向家长开放的观摩活动正在进行着。“杨杨,快举手!”杨杨奶奶在一旁提醒着孙子。喊声就像一根导火线,其他家长也跟着喊了起来,喊声此起彼伏。老师很为难:停下活动阻止吧,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而且会使家长们很尴尬;不阻止吧,活动很难正常进行下去,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如果您是老师,您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江苏张惠霞)  相似文献   

14.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怎样做个合格家长的话题。也许,这也是家长们急切盼望解答的问题。常听到父母们困惑地询问:怎么当好父母?怎样教育好孩子?难道,今天我们真的不会教养孩子了么有一句颇具哲理的话,很值得我们思索:用感情看世界,往往是悲剧;用理智看世界,往往是喜剧。教育子女又何尝不如此。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对他们产生终生影响的教师。既然是教师,就应该接受培训,取得“任职资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长”,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恐怕并不鲜见。看来,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完成由感情型家长向理智型家长的转变。为此,我们请王宝祥老师撰写了《今天,我们怎样做合格家长》一文,同时配发了几位读者的文章,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魏徵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参加了市数学优质课的评选工作,心里颇不宁静.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觉得,教师若能以课为镜,则可以促成长.认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本身专业成长的必经通道.下面是我对本次优质课的一些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 大多数家长都经历过被老师"提溜"的尴尬情景。有些家长一接 到"请家长"的通知或开家长会都提心吊胆地准备挨训。老师们 也因学生的调皮和成绩滑坡等原因希望与家长一起寻求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最佳方式。目的一样、各人的方式不同,便 出现了一些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上的困难,有的甚至成为矛盾的 对立面。如何化矛盾为统一,本期请来几位老师和家长谈谈自己 的经验体会或看法,希望能为您带来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名言警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生于599年,今陕西武功人,自幼熟读兵书,擅长骑马射箭,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些家长和教师倾向于一味地给孩子们的学习加码。经常有家长说:“这孩子不是笨,他还有劲儿,再使使劲儿的话还能往前提。”这是十分荒谬的逻辑。如果此逻辑成立,那么孩子完全可以对家长们说:“你们下班了还有劲儿,再使使劲儿每天加几个班,还能为家里赚回更多的钱。”同理也可以对老师们说:“你们读书和教研再使使劲儿,还能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满负荷运转状态”只能是人类在重大利害时刻偶尔为之的应激状态,根本不可持续。有张有弛才是生命的常态。  相似文献   

20.
墨子说镜     
墨子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知吉凶."墨子时代没有镜子,人在水中照镜.这段话很受后人重视.到了唐代,<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谈魏征的言行,这段话改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