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3,(2):64
京华时报:云报纸已带来800万广告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传媒大会·2012年会上,京华时报获评"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十大都市报"之一。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当选为"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他在论坛中介绍说,京华云报纸自2012年5月17日向全球首发以来,云报纸已经为京华时报带来800万广  相似文献   

2.
李洪洋 《传媒》2013,(2):23-26
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创新、突围、转型、变革成为纸媒相互传递、呼唤的热词。与其凄凄哀哀地"等死",不如大胆地探索出一条新路。何谓"云报纸"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在京举行了"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80多人参加仪式,《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相似文献   

3.
记者:李总您好.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在北京举行了全球首发仪式,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云报纸? 李洪洋:"云报纸"是普通报纸与"云"技术的一种无缝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报纸上的图片,打开云端的海量信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报纸也开始走向了与新技术融合之路。《京华时报》作为在报业改革浪潮中有影响力和实力的刊物,其推出的云报纸让《京华时报》发生些许质变。本文对《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内容盈利+平台盈利”的商业模式和此商业模式中的内容及平台进行梳理,并着重提出了对于云报纸商业模式的三点质疑。反观整个云报纸的商业模式构架,会发现其中仍存在大量的,诸如用户使用过于麻烦、流量耗费太多、内容太庞杂等不合理因素乃至重渠道而轻内容的整个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偏移,这对于现阶段云报纸的发展都是需要正视和改进的。  相似文献   

5.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全球首发"了"云报纸",报纸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视频等内容。对此,京华时报很"激动",认为京华时报是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标志着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正式到来,传统报纸的生产方式由此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这将是"报纸开往春天的列车"。  相似文献   

6.
传媒观察     
《京华时报》云报纸首发近日,京华时报云报纸正式亮相,这是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即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视频等内容。和传统纸质媒体单一的阅读方式不同,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读者随手拿起手机一拍,通过云阅读手段就能实现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背后故事,了解到相关新闻更翔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京华时报》云报纸为分析样本,着重分析云报纸的商业经营模式,并探寻其商业模式的理念内涵、要素构成及阻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7月14日,<京华时报>为配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推出了精心策划的"奥运金版",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上市的报纸便纷纷售罄,当天<京华时报>的发行热线也被打"爆"了,紧急求购报纸的人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在<京华时报>创刊十年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专家对<京华时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京华时报>代表了我国都市报最主流阵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把脉<京华时报>,全面总结<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研究<京华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对整个行业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与会的领导、专家中,选取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再造报纸"这一主题进行的发言,但其观点对"再造报纸"大有裨益,因此特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正式亮相。这种称之为“第一次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标志着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正式到来。”近期,《南京晨报》也发布消息称,将推出首张全媒体报纸,把新媒体元素融入到报纸中,移动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功能都将在报纸上生成。  相似文献   

11.
<正>来势汹汹的"码上淘"2014年4月,以云+端为核心的阿里无线战略纽带——"码上淘"横空出世。合作媒体包括北京《新京报》《京华时报》、上海《东方早报》《新闻晨报》、广州《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杭州《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成都《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济南《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六大城市的12家主流都市类报纸。来自梅花网的数据显示,12家媒体的日均发行量合计近千万份。"码上淘"由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技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4,(5)
1.集团化发展到2008年,京华时报将发展为以京华时报为统一品版、以3-5家都市类报纸为主体、并兼有其他子报子刊的报业集团,成为人民日报传媒集团中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也将随之成为以《京华时报》为主营基地的、具有多项经营业务、多个经济增长点的大型集团公司,并与北大文化传媒集团对接,力求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日上市。  相似文献   

13.
贾毅 《报刊之友》2013,(3):47-48
随着数字化浪潮袭来,“报纸之死”的说法甚嚣尘上。虽然此种说法言过其实,但是纸媒确实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战略的转型和创新。本文主要以《京华时报》在面对创刊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的全面转型为例,着重对其在云报纸出版的创新上进行了探讨和思考,以进一步来寻求纸媒的云出版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京华”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5):8-19
对于北京报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而言,<京华时报>从草创到成长,具有某种符号意义.从没落的机关报到都市主流报纸的成功转型,引入国有商业资本,延揽职业报人、建立有限责任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用吴海民社长的话说,"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正是这种"寻找",诞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新突破.这份于2001年5月28日横空出世的都市报,在北京市场一战成名,一年半便在广告经营额上创下3亿元的骄人战绩,昂首挺进全国报刊广告十六强,三年下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市场第一……坊间盛传<京华时报>迫使<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放弃零售全力争夺订阅市场,迫使京报集团试图借助晚报之力再办一张晨报,迫使<新京报>避免与<京华时报>正面冲突,迂回发起向<北京青年报>的攻势.我们可以质疑种种说法的准确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京华时报>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京城报业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3,(6):127-127
2013年5月17日,由京华时报社发起的全国云报纸技术应用平台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全国60余家媒体参加了这一平台的启动仪式。其中,21家全国主流报纸加入该平台,正式开启云读天下时代。  相似文献   

16.
“北京报业市场早已被分割殆尽,《京华时报》此时出马能行吗?”“就目前的京报格局来看,《京华时报》很难分得一杯羹。”“对《京华时报》,担心也好,怀疑也好,害怕也好,都为时过早,咱们走着瞧。”……如果说在5个月以前,围绕《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世人大多还抱以迷茫、怀疑、观望的话,那么,5个月以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却将京报天下一分为四,引爆京城报业市场重新“洗牌”,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刮目相看。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京华时报》,打她5月28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  相似文献   

17.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争在新闻界和公关界闹得沸沸扬扬,在"中山大学传媒茶座"中,《京华时报》总编辑助理、新闻学者、资深公关界人士等就《京华时报》的报道、农夫山泉的公关以及媒体与企业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媒体与企业关系应该回到法治轨道上,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如今,《京华时报》不但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而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京华时报》的发行成功,其每前进一步都有成熟的理念作依托。 零售造势,征订收益 经过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我们认定,作为一张新报纸,销售重点首先应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三昧》2008,(1):35-35
在正式创刊5年以后,京华时报用"暴富"的速度回应着来自报业同行的鄙夷和指责.2006年5月28日,吴海民和他的报纸照例高调宣布自己的一系列辉煌数字.当然,这些数字并不是第一次从吴海民嘴里说出来.3个月前举行的影响中国高层峰会论坛上,这位京华时报社长便宣布已经占据61.21%的北京市场份额,报纸铺摊率达到100%,实销率实现99.36%.  相似文献   

20.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