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在<京华时报>创刊十年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专家对<京华时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京华时报>代表了我国都市报最主流阵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把脉<京华时报>,全面总结<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研究<京华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对整个行业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与会的领导、专家中,选取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再造报纸"这一主题进行的发言,但其观点对"再造报纸"大有裨益,因此特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传媒》2004,(5):9-10
转型之惑 如今,年轻一代的报人知道<中国引进时报>的恐怕不多.即便是资深报人恐怕也会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京华时报>既然已经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又何必再去追问当年的惨淡经营呢?但正是<京华时报>的脱胎换骨,才更值得后来者追溯他们走过的道路.在报业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每一张幸福的报纸都有各自幸福的途径,而每一张不幸的报纸都有同样不幸的原因".<中国引进时报>曾经的困惑与无助,正是当前众多行业报仍需直面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引进报>的成功转型,为那些如履薄冰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样板.  相似文献   

3.
查国伟 《传媒》2005,(6):10-12
北京战区 代表队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 领队:张延平任欢迎毕昆吴海民戴自更王建男丁亚韬吴佩华 竞争指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直是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全、派头大、行业繁.这些年北京报业市场一直比较活跃,从2000年-2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4.
在路上——“京华”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5):8-19
对于北京报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而言,<京华时报>从草创到成长,具有某种符号意义.从没落的机关报到都市主流报纸的成功转型,引入国有商业资本,延揽职业报人、建立有限责任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用吴海民社长的话说,"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正是这种"寻找",诞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新突破.这份于2001年5月28日横空出世的都市报,在北京市场一战成名,一年半便在广告经营额上创下3亿元的骄人战绩,昂首挺进全国报刊广告十六强,三年下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市场第一……坊间盛传<京华时报>迫使<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放弃零售全力争夺订阅市场,迫使京报集团试图借助晚报之力再办一张晨报,迫使<新京报>避免与<京华时报>正面冲突,迂回发起向<北京青年报>的攻势.我们可以质疑种种说法的准确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京华时报>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京城报业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5.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3,(2):64
京华时报:云报纸已带来800万广告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传媒大会·2012年会上,京华时报获评"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十大都市报"之一。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当选为"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传媒年度影响力人物"。他在论坛中介绍说,京华云报纸自2012年5月17日向全球首发以来,云报纸已经为京华时报带来800万广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4,(5):11-16
"大家在议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京华时报>的成功,又是什么原因让<京华时报>保持这么快的高速成长,一些说法总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这个时候我就自然地想到了木桶理论."吴海民说.  相似文献   

7.
开元策略  陈愈超 《传媒》2004,(11):18-19
随着报业市场化方向的明确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从2000年-20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先后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传媒》2004,(5):16-19
找到最短的木板 <新京报>创办当日,惟一搞售报促销活动的就是<京华时报>,结果<新京报>把每一家北京都市报的市场份额多多少少都侵占了一些,惟独<京华时报>还保持着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徐颉 《传媒》2010,(6):27-29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通过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筹划京华传媒集团和启动上市等策略,再造纸媒.  相似文献   

10.
完善新闻问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段时间,<京华时报>等6家报纸因刊载严重虚假失实报道被通报,新闻出版总署责令6家报社公开道歉,澄清新闻事实,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印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  相似文献   

11.
发行渠道的成本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4,(3):31-32
渠道成本高不高 传媒圈经常会听到一种观点:如果有好渠道,根本没必要自己建发行网,成本太高了.其实,对于周报周刊杂志来说,自己建分销渠道确实划不来,但对于市场化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面向某个特定区域发行的报纸,自建渠道是必要的,而且成本并不高.以<京华时报>为例,2003年,发行费用的总支出只占广告收入的15%.<京华时报>去年刚实现赢利,广告量在北京只排老三,相信<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的发行支出更是广告量的零头.  相似文献   

12.
笔者去年前往京城考察学习北京报业的绩效管理,最后决定选取<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和<财经>双周刊,并谓之"京城传媒四少".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全球首发"了"云报纸",报纸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视频等内容。对此,京华时报很"激动",认为京华时报是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标志着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正式到来,传统报纸的生产方式由此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这将是"报纸开往春天的列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云技术在诸多领域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也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云报纸就是其中的有益尝试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云报纸,京华时报《云周刊》及其客户端"京华云拍"的推出,将报纸和网络两种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无缝连接,为报纸读者提供一个通往互联网、实现电子阅读的通道,使报纸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形态内容的单方面传播,变得更为注重用户的交互性、个性化体验;京华时报在入"云"之路上,对精确营销和与电子商务接轨等商业模式也有多种形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些年的报纸改革,往往对于硬新闻制作的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多,而对于副刊的创新则缺乏成功案例,也鲜有思考与总结."城市笔记""胡同"和"百味"分别属于<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重庆商报>的副刊版,虽然版名各异,内容定位相近,均为富有真情实感的小短文和小漫画构成,而且都很受欢迎.三张报纸我都工作过,对它们的定位与发展有着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16.
<正>来势汹汹的"码上淘"2014年4月,以云+端为核心的阿里无线战略纽带——"码上淘"横空出世。合作媒体包括北京《新京报》《京华时报》、上海《东方早报》《新闻晨报》、广州《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杭州《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成都《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济南《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六大城市的12家主流都市类报纸。来自梅花网的数据显示,12家媒体的日均发行量合计近千万份。"码上淘"由阿里巴巴集团提供技  相似文献   

17.
李洪洋 《传媒》2013,(2):23-26
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创新、突围、转型、变革成为纸媒相互传递、呼唤的热词。与其凄凄哀哀地"等死",不如大胆地探索出一条新路。何谓"云报纸"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在京举行了"云报纸"全球首发仪式,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80多人参加仪式,《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27日<京华时报>报道,陕西省洋县24日在汉中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网民"老虎庙"博文及视频资料<人大代表和公安局长勾结一起倒卖民女>的调查结果:黄有杰反映两个女儿被洋县的镇人大代表、公安局长等人拐卖、转卖、强奸等问题严重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9.
从2010年12月中旬至2011年1月下旬,媒体纷纷梳理2010年最有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创意纷繁.笔者粗略浏览了北京的<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广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年终盘点,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