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4名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冬训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进行评价,为教练员把握运动员能力发展、掌握训练效果、制定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4名河北优秀越野滑雪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2020年冬训前后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指标变化。【结果】(1)有氧能力测试结果:冬训前VO2max均值为61.25±4.99ml/min.kg,冬训后VO2max均值为63.5±5.25ml/min.kg;冬训前AT(%VO2max)均值为66.03±2.17%,冬训后该值为68.73±3.44%。(2)无氧能力测试结果:冬训前运动员的4组PP/kg平均值为9.95±0.79w/kg、9.25±0.71w/kg、8.25±0.79w/kg、7.98±1.04w/kg,经过3个月冬训,4组PP/kg平均值为10.30±0.67w/kg、9.58±0.58w/kg、8.68±0.82w/kg、8.33±1.15w/kg;冬训前4名运动员最大血乳酸值分别达到17.2mmol/L、19.6mmol/L、15.8mmol/L、20.2mmol/L,...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中华武术》2018,(4):43-44
近几年,我国对大学生体力检测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大学生耐力跑分值定位提升到20%,并作为加分项目。本文随机选取同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接受耐力跑创新训练模式干预组与随机对照试验组耐力跑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析对力跑创新训练模式对大学生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3.
赛艇是一项力量耐力性运动项目,在全程2 000m比赛过程中,高质量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对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机体能力的关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从持续训练法到法特莱克训练法,从间歇训练及其机制的不断探索到赛艇专项代谢基础研究,从乳酸阈模式到两极化模式,到现在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耐力训练方式的不断更新,推动着运动员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赛艇运动员力量和耐力,是赛艇项目教练员一直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耐力性项目训练负荷强度安排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世界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负荷安排特点的总结,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优秀耐力运动员更倾向于采用大量低强度负荷构 建牢固的耐力基础,适当安排高强度负荷,较少利用“乳酸阈”强度的“两极化训练”模式。这样可以合理布局负荷节奏,平衡训练适应和压力之间的关系,获得更大的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因而探讨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实验法探索“押加”训练对贵州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1)“押加”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训练后平均BMI值比训练前提高了0.29kg/m2;(2)身体机能方面:“押加”干预后肺活量平均成绩比干预前提高了118.69mL;(3)身体素质方面:押加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均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的是短跑和立定跳远。“押加”干预后所有队员的50米跑成绩均有提高,且总体平均值训练后比训练前提高了0.42s;干预后每位队员的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且干预后比干预前立定跳远平均成绩提高了18cm。  相似文献   

6.
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比赛过程运动员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结合。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高"速度"持续跑的专项速度耐力是其突出特征,只有具备较高的速度能力素质和良好的耐力素质及速度力量的结合,运动员才可能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的成绩。以400m加速跑后600m慢跑作为缓冲的训练,是遵循科学原则、遵循能控制生理和心理对训练有所应激的原则,把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系统地灵活地运用到运动员的身上,以加强运动员的潜能的挖掘,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252A/G多态性与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关联,寻找与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分子标记。方法:选取102名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健康受试者,以95%~105%个体无氧阈强度进行5 000米跑训练,每周3次,共18周,训练前后测定VO2max、RE等指标。使用PCR-RFLP和测序方法解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进行该多态与上述生理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耐力训练前,AA基因型跑节省化时的心率(RE/HR)、跑节省化时的最大摄氧量(RE/rVO2)起始值均显著性低于GG基因型(P<0.01);2)有氧耐力训练后,AA基因型通气阈时的摄氧量(△VT/VO2)增加的幅度显著性高于GG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在跑节省化时的心率(△RE/HR)下降的幅度显著性高于GG基因型(P<0.05)。结论:在FECH基因-252A/G多态性中,AA基因型耐力训练具有较高的训练敏感性,可作为预测有氧耐力训练敏感性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传统力量结合功能性训练对我国优秀帆船单人艇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运动素质的影响。方法:选取国家帆船队单人艇级别10名运动员(5男5女)进行8周传统力量结合功能性训练。运动员在训练前后进行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测试,身体形态测试包括体重、上臂围、大腿围、胸围、腰围、臀围;运动能力测试包括绝对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以及有氧、无氧能力。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运动员训练前后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差异。结果:经过8周训练,运动员体重、胸围、左右大腿围、臀围分别增加了1.9 kg、1.3 cm、1.5 cm、1.1 cm和1.8 cm(P<0.05);卧拉和仰卧腿推举的1RM分别增加了3.8 kg和22.3 kg(P<0.05);药球向后过头投掷距离增加了0.9 m(P<0.05);腹肌、背肌耐力分别增加了33.6 s和31.7 s(P<0.05);1 min内TRX反向划船次数和左右侧支撑的TRX弓箭步次数分别增加了3.8次/分钟、6.2次/分钟(P<0.05)和8.2次/分钟(P<0.01);2 km测功仪的完成时间减少22.3 s(P<0.05),30 s自行车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分别增加了136.0 W(P<0.05)和121.3 W(P<0.01)。结论:8周的传统力量结合功能性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身体围度增加,提升运动员的绝对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以及有氧、无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抗阻力训练是军校体能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而训练至肌肉失败(TMF)作为抗阻力训练中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已经在健身领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已经逐步应用于专业运动员训练中。TMF在军校这类对体能要求较高的机构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TMF在军校还未得到推广,大部分军校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抗阻力训练模式。本文从介绍抗阻力训练与TMF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TMF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在军校训练中引入TMF的可行训练项目。为了进一步研究TMF对于军校学员体能训练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成绩相近的部分学员进行分组对照实验,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从而证明了TMF对于学员体能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最大耗氧量速度(vV.O2max)作为中长跑训练的一个强度指标可以有效地用来制定中长跑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的训练计划和评定日常的训练效果。研究目的:通过4周vV.O2max强度的间歇训练和持续跑训练的实效性研究,首先是验证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对于提高受试者的有氧耐力方面是否优于持续跑训练;其次来评价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跑30/15组与15/15组在4周训练后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和3000m跑成绩的效果优劣。研究方法:男性田径运动员18名,随机分成3组:1)40min70%v.VO2max持续跑训练组(A组);2)间歇跑15/15训练组(B组);3)间歇跑30/15训练组(C组)。训练前、后测试指标:vV.O2max、V.O2max、3000m成绩测定。研究结果:1).VO2max:间歇跑组(B组和C组)训练前、后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A组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2)vV.O2max:间歇跑组训练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的的提高(P<0.01),而A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4)3000m跑成绩:C组训练前后有非常显著性的升高(P<0.01),A组和B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用vV.O...  相似文献   

13.
最大耗氧量速度(vO2max)作为中长跑训练的一个强度指标可以有效地用来制定中长跑间歇训练和持续训练的训练计划和评定日常的训练效果.研究目的:通过4周vO2max强度的间歇训练和持续跑训练的实效性研究,首先是验证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对于提高受试者的有氧耐力方面是否优于持续跑训练;其次来评价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跑30/15组与15/15组在4周训练后对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和3 000 m跑成绩的效果优劣.研究方法:男性田径运动员18名,随机分成3组:1)40 min70%vO2max持续跑训练组(A组);2)间歇跑15/15训练组(B组);3)间歇跑30/15训练组(C组).训练前、后测试指标:vO2max、O2max、3 000 m成绩测定.研究结果:1)O2max:间歇跑组(B组和C组)训练前、后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A组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2)vO2max:间歇跑组训练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的的提高(P<0.01),而A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4)3 000 m跑成绩:C组训练前后有非常显著性的升高(P<0.01),A组和B组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用vO2max作为强度指标进行中长跑训练,在受试者有氧能力的改善和3 000 m跑成绩的提高上,间歇训练优于持续跑训练,尤其是30/15组间歇跑训练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杨小军 《新体育》2023,(22):52-54
中长跑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比赛成绩的好坏与运动员的天赋能力具有密切关系,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内脏功能和身体比例是其能够获得良好成绩的基础条件,而后天的专项素质训练则是运动员不断提升自我的必经途径。在业余体校中长跑专项素质训练中,应充分重视专项训练的基本属性,培养运动员竞争能力,科学规划训练内容等,在训练中关注运动员的耐力、速度训练,合理安排阶段性训练,适当使用领跑和牵引跑等训练手段,在科学的规划和引导下,促使运动员提升自身素质水平,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能够正确乐观的面对比赛,发挥最优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陈昕 《新体育》2023,(12):110-112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体能素质为目的,抽取消防救援学院24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对照组进行8周指导训练,分别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和常规传统训练法。经过8周的系统训练,对学生引体向上、100m负重、5000m跑及5×10m折返跑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分析数据,此次实验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消防救援人员100m负重、5000m跑、5×10m折返跑成绩提升极其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16.
经过海拔3150 m至2260 m的交替训练,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Vo2max)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无氧阈值(VT)分别从高原交替训练初期的2145.29±2286.65 ml/min,44.23±4.30 ml/kg min,3.18±0.33 m/s增加至交替训练后期的2561.71±243.33 ml/min,53.1±4.51 ml/kg min,4.20±0.34 m/s,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找到有效的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手段,促进速滑运动员体能恢复.方法:运用实验法先后将12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分为对照组、亚乳酸阈、130~140次/min、110~120次/min匀速有氧跑组、个体乳酸阈心率-(30~35)次/min和110~120次/min自行车组,在2010年全国速滑联赛哈尔滨站赛后测试不同时间点血乳酸、肌酸激酶、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分析对比不同恢复训练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速滑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峰值出现在5~10 min,且随运动距离不同而存在差异;亚乳酸阈强度匀速有氧跑能有效促进乳酸消除,运动安排适宜时间为20~25员min,也有助于运动后血清肾上腺素恢复;个体乳酸阈心率-(30~35)次/min自行车恢复训练乳酸清除速率及肾上腺素恢复较110~120次/min快,25~30 min乳酸基本恢复,但肾上腺素恢复较亚乳酸阈强度匀速有氧跑差;不同恢复组赛后血清CK差异不大.结论:个体乳酸阈心率-(30~35)次/min自行车恢复训练是上述恢复手段中效果最佳的陆地恢复方式,能有效促进速度滑冰运动员疲劳的消除;亚乳酸阈强度匀速有氧跑可促进植物神经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旨在为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16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人。对照组采用下肢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实验组采用下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训练时长为8周,每周3次课,每次60min。训练前后对反映篮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指标进行测试。结果:经过8周的训练,对照组各测试指标成绩均有提高,其中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有显著提高(P<0.05),"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成绩提高但不显著(P>0.05);实验组的立定跳远、原地双脚起跳摸高、助跑单脚起跳摸高、"T"字折返跑和30m冲刺跑成绩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实验后实验组各项爆发力测试指标的成绩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均可以提高青年篮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比传统抗阻力量训练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特征,为地方队教练和基层教练的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2名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利用Monark 839E功率自行车和metamex 3b最大摄氧量测试仪,分别测定队员的10 s,30 s,60s无氧功和最大摄氧量.结果:青年男子运动员10 s,30 s,60s无氧功分别为9.84±0.72 w/kg,9.02±0.43 w/kg,7.20±0.57 w/kg,最大摄氧量为68.73±4.78 ml/min·kg;青年女子运动员10s,30s,60s无氧功分别为8.67±0.69w/kg,8.12±0.41w/kg,6.67±0.42 w/kg,最大摄氧量为56.76±3.91 ml/min·kg.结论:青年男子、女子的10 s无氧功明显低于速滑运动员,但是30 s和60s无氧功明显高于速滑运动员,该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对静息骨骼肌糖酵解能力及线粒体PDK4、CPT-1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C,n-10)、耐力训练组(E,n=10)、间歇性速度训练组(S,n=10),训练8周.间歇性速度训练:每天9~10次10 s极量强度(≥42 m/min)的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 s;耐力训练:每天30~60 min低强度(≤16.7 m/min)的持续跑台运动;每周均训练6天.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的24~48 h内切取腓肠肌,比色法检测丙酮酸、乳酸、HK、PK活性,Real-time PCR检测PDK4、CFF-1的mR-NA表达;结果:1)E组和S组丙酮酸均非常显著地高于C组(P<0.01),E组与S组无显著差异;乳酸浓度E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但S组显著高于E组(P<0.05)和C组(P<0.01);2)E组(P<0.05)和S组(Pd0.01)HK活性显著高于C组,但E组、S组PK活性与C组无显著差异;E组与s组的HK、PK活性均无显著差异;3)E组PDK4mRNA表达显著低于C组(P<0.05),S组CPT-1mRNA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5),E组与S纽的PDK4、CPT-1mRNA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都能提高静息骨骼肌的丙酮酸水平,但只有间歇性速度训练提高静息骨骼肌的乳酸水平,说明间歇性速度训练很可能使骨骼肌在静息时的无氧代谢已处于活跃状态.耐力训练使丙酮酸升高则可能是脂肪酸氧化能力提高所必需的匹配效应;2)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都能提高HK活性,但对PK活性无影响.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在糖脂代谢中有着许多类似效应.间歇性速度训练也能作为一种节省时间的方式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但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静息骨骼肌丙酮酸向乳酸的转化;3)耐力训练使PDK4转录抑制,间歇性速度训练使CPT-1转录上调,这与各训练方式下静息骨骼肌的乳酸水平有着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