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与“真”是艺术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中它们的地位有所侧重。而总体地讲 ,在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过程中 ,“美”与“真”是此消彼长 ,出现了重“真”不重“美”的追求倾向。对此 ,从文化逻辑和美学传统出发可以找到形成这种倾向的一些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摘要:嘻哈文化和街舞运动都是外来品,从它们传入我国到发展至今,人们对街舞这项运动以及嘻啥文化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而拒绝接纳它们。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嘻哈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洞察其元素与精神意义,如艺术、音乐、刺青、个人化宣言以及集体力量凝聚等,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体育运动中嘻哈身体的文化表现,发现嘻哈文化建构出了特殊的身体展现方式,也发展成高技术的身体运用。随后以街舞运动为例进行个案分析,从文化诠释视角探索街舞受到嘻哈文化影响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嘻哈身体内涵。研究发现:当前街舞运动与嘻哈文化融合后,嘻哈文化不仅影响了街舞的跳法和舞者的穿衣打扮,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以一种无形力量深深改变了街舞运动的核心价值,同时使得街舞嘻哈身体具有了多种内涵和象征,包括街舞嘻哈身体是一种“时尚-风格”的身体、一种“街头-创意”的身体、一种“表演-艺术”的身体、一种“阶级-权利”的身体。本研究着重于探讨街舞运动吸收嘻哈文化后丰富自身嘻哈身体文化内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嘻哈运动文化的本土化,引导街舞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晚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的概念力图“复兴”在现实中遇到诸多挑战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美学、文学批评领域建设“总体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尽管作为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概念之下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努力,但结果却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隐然不彰。“总体性”是建设作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它作为潜体系不仅存在于“巴黎手稿”之中,也以严谨的历史科学的基础形态存在于探索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文本之中。“总体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呈现出“人的理想存在”、“历史科学方法论”和文化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概念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道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形成了“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二者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两个方面,体现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探讨了徽州民居在村落址,民居建筑特色,庭院构建艺术,淡泊宁静的农耕文化以及建筑审美价值中所体现的社会伦理价值。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街舞运动"吸引力"探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街舞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世界性街舞运动的特点、价值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街舞运动现状,对我国街舞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 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而且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美学思想 ,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里面 ,包含着丰富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念。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文化、学术的空前发展。古代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周公旦“制礼作乐” ,礼乐密不可分 ,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 ,又是提高社会统治阶层文化修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教育内容。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六艺”教授弟子 ,这“六艺”实际就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浅析HIP-HOP街舞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街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行阐述,揭示其特点所在,以期改变人们对街舞认识上的误区,推动我国街舞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鲍姆加登提出了美学是“感性学”的学科,但真正赋予其学科品格的应是在康德的“审美判断力”这里。康德将美学与需借助概念的逻辑理性认识严格地区分开来,然而,“审美判断力”在面对艺术问题时,也不得不纳入理性的内容。但这正是“美学”的需要,也正是它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于审美高峰体验的论述十分精辟,但它又因在语言表述上经常排斥社会理性,而为后代纵欲者提供了非理性沉迷的口实;审美的高峰体验只有与社会理性精神高度整合,才有可能使人类踏上真正的审美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整个仪式来看,赛戏是群体性祭祀行为,是将祭祀仪式作人物形象的图解。但它确又是戏,有人物角色、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搬演等方面的戏剧审美因素,因而人们将它认为是敬神为主兼以娱人的祭祀仪式剧。赛戏活动一般是每个台口演出4天,包括报赛、迎喜神、刮街、斩旱魃、说夜书等固定程序。《斩旱魃》是赛戏独具特色的仪式剧,它的内容强烈地体现了原始的雩祭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的审美范畴,<诗品>的"雄浑"与西方的"崇高"既相似又有所不同.两者在关于主体心质和对象特征的见解上非常接近,都强调审美主体高尚心灵和高昂激情的突出特色,都强调审美对象、审美境界时空数量的"大"和力量气势的"猛"两个侧面的形态特征;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关系上,由于哲学文化根源不同,二者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崇高"强调主客体之间激烈的对立冲突,表现为由痛感到快感的心理过程;<诗品>的"雄浑"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主客体之间是和谐、同体、共生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凤凰台》是诗人杜甫用生命写成的伟大诗篇。这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力作 ,通篇表现着杜甫一贯的仁者形象和伤时忧国期盼中兴的情结 ,具有纪行与抒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其诗从逻辑结构、意象运用及诗中的情感表现、自我形象几方面揭示出“凤凰台”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书如其人”作为书法艺术批评的基本方法 ,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书如其人”提倡人品、书品兼修 ,德艺双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书如其人”的复杂性 ,用伦理学的观念代替艺术审美 ,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应以书论书 ,论书可以及人 ,人以书重 ,确立辩证的科学的“书如其人”艺术观  相似文献   

20.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