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ip-Hop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即嘻哈运动文化.着重介绍了街舞和滑板这两种嘻哈运动形式,以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对Hip-Hop运动的文化属性、文化根源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促进体育文化消费、有利于社会整合、满足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和社会差别需要方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找有关街舞的文献资料,概述了美国街舞运动中“BATTLES”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外在表现形式,并运用相关美学理论,从“BATTLES”文化美感的宏观审美方面,对形成“BATTLES”文化的种种显露形式进行美学解析。旨在使人们进一步理解街舞文化内涵,促进其在我国社会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福建厦门“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送王船”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过程中的身体运动是该仪式活动的核心支撑及象征之展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观促生了以肢体运动的象征寓意,以身体运动文化反应精神和心灵需求。这种肢体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政治导向功能,对村落经济发展具有可视的补偿性功能,有利于实现村落传统文化功能激活,是时代发展中村民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植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身体文化,迥异于西方之身体观。当下,回归生活,回归身体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术,从一种身体哲学的视野出发研究和探索中国武术身体的理论维度。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一种文化的身体践履。它通过身体的思维,构建出了世界的图式,推出了社会的伦理,最终目的为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从中国儒释道传统身体观的视野出发,中国武术在其至深的影响下,建构出了一套异于“他者”的充满魅力的文化身体观。如:“身心一体”“体美合一”通达“武以成人”的儒家身体修行理念;“身道一体”“致虚守静”通达“武以成道”的道家身体修行理念;“以气养性”“自为无相”通达“武以成性”的佛家身体修行理念。最后提出,中国武术回归本我,回归主体,必须返回身体,从身体出发,进行身体的救赎。唯有此,被去魅、被反身、被异化的身体,才会变得更加灵感而动人。研究对于挖掘中国武术身体哲学的深度,探析作为表达主体、展现场所、哲学本体的中国武术之身体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相似文献   

6.
摘要:体育哲学中对身体问题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质疑当前体育哲学中的身体研究开始,致力于在体育哲学的身体研究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概念转变,实现研究视角的转变:首先在语义侧重点上实现从“身体”到“身体运动”的转变;其次引入斯宾格勒的“时间”“空间”在辩证向度和历史向度对“身体运动”与“肉体运动”进行区别分析,既体现了两者之间在认识论层面上存在的主客观辩证关系,也挖掘了两者在人类理智发展史层面上存在的历史递进关系。最后实现在“身体运动”概念下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以期在哲学、史学乃至人类学层面上的进行通力合作,化解由于体育与哲学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困境,致力于在身体问题导向下形成讨论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文化视角,对武术进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西身体文化互动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武术进奥是我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动互动过程,尽管事件本身推动了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却以逐渐的文化内涵割舍和传统摒弃为发展代价.武术进奥加速了中西方身体文化的互动过程,更加深了这种身体文化的博弈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甚至文化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武术进奥失败由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互动,最终表现为不同身体文化的软权利之争,更是一种身体文化的隐形权利侵犯.  相似文献   

9.
身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前人身体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本身可能存在的教育价值及身体与体育教育价值实现的关联与逻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由身体本身以文化、艺术及美的形式所彰显出的生命力量、自由意志和人类情感欲望等因素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体育教育的实现应立足于对身体的教化,从身体出发,最终回归到身体中去.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通过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至今兴盛不衰且愈演愈烈的“塑身类”运动项目来揭示此类运动在当今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哲学’意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近、现代中外盛行的哲学思潮,探讨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问题。在当今文化视域下,身体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有血有肉的生理性存在,又是各种复杂政治/权力话语的竞技场。研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未固定的”,是可以被修饰、改变和塑造的。基于这种根源,在当代社会出现的‘身体文化工业’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它以人体美设计为标准,以完善形体为终极目标。它整合了传媒、医学、形象设计、广告等多种行业,还有诸如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一直流行至今的“塑身类”运动(有氧减脂类项目和身体肌肉能力训练类项目)这种身体“软技术”行业。现今人们对于身体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健康这个层面,而更多的是对于自我外表良好感觉的关注。因此,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快乐感就取决于身体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了当代“健康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身体文化语境下的体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身体文化时体育的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促进了后现代身体文化的形成,在具有浓郁色彩、重视身体意识的后现代身体文化影响下,当今社会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呈多元化倾向,给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和身体表现形式等视角来追溯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典型特征、变迁并对未来如何强健国人体质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认为:循着历史的演进归纳出中国传统身体观的4个特征: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不以身心为二元对立、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从近、现代以来国人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基本反映出目前国人忽视体育精神这一严峻现实。建议:1)在当今社会,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传统身体观的有益价值,另外要从西方身体观汲取营养(比如源自于古希腊并崇尚“力与美”的西方身体观)。2)中国传统身体观对“心智健全”的认知要优于对“身体强健”的认知,因此,在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基础上,要重视对每个人身体活力的培养,从而激发身体的潜能、高扬生命的激情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3)寻求身体话语权,在当今社会环境转型下,要重视自己的身体传统,并勇于借鉴和吸收西方体育观,创新出属于自己的身体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国家规训和强化国民身体,以达到自身治理和对外需要的一种手段,人们通过休闲体育的平台,找到了国家规训与个体欲求的结合点。不同阶层对休闲体育空间的占领,形成了身体的区隔,我们的社会目标在于缩小区隔,使人人都能享受休闲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和幸福。当代青年对身体的自主意识,使其更开放、更主动地尝试各种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运动形式,身体在休闲体育的基本追求是“娱乐”。而老年人的身体已进入衰退期,身体在休闲运动中的夙愿是“健康”,并且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使身体获得一种超脱,达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古老哲学中以《易》文化最为璀璨,《易》文化中探寻了宇宙中天体的运行规律,然后经验的总结出这些天体运行对地球以及人类的巨大影响,提出人类在体育运动中要遵循一定的天体运行原理和自然变化原理才能够获得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的哲学思想.从易文化中阐述的五大行星运行、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和月球运行对人体的影响中割析了人体体育运动要遵循的运动原理,总结出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时要在一定的时间遵循一定的运动原理才能达到人体正负能量的交替滋长,达到身体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身体观对武学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中西方身体认识差异,界定了身体观与武学涵义,认为: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武学则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同时,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华身体观对武学修为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武术对身体观的践履;并针对身体观与武学修为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武学之身体论的建议,以满足武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对女性身体审美观的影响,旨在树立健康科学的女性身体审美观。主要结论:在中国体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点是柔弱美,气质美,静态美;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女性身体审美观的特点是:健壮美,力量美,动态美。建议:取中华之正气,抑西方之人欲;习西方之健力美,革中国之病弱美。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是身体的存在方式,身体是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的归宿。通过体育我们能更切身的把握身体,通过身体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体育。对身体的理解、尊重和信仰,是促进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文章分别从自然、文化、欲望、主体的维度,对体育中身体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有展示自己身体活性的习性,足球的身体展示形态给受众带来了视觉享受。以电视荧屏与网络视频为代表的镜像足球解放了受众的视觉感知维度,扩展了人类由视觉触发的想象力,缔造出一种全新的观赛的场域,足球的表演性内涵得以凸显。镜像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种另类的真实性,并有效地带动了电视乃至网络工业的发展,提升了新型产业的成长速度。镜像足球重新定义了足球、媒介与戏剧的三角关系,实现了对人类精神的再度解放。镜像足球在中国的出现还带有启蒙色彩。镜像足球与现场足球异质共存,且镜像足球对现场足球具有优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与哲学的视角,对中世纪基督教灵肉观的演变及其对体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中世纪属于基督教,基督教神学影响和形塑了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基督教的灵肉观对中世纪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奥古斯丁主义坚持“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的灵肉对立观,导致竞技体育的沉寂和体育被排除在教育之外;(2)中世纪晚期,托马斯·阿奎那代表的经院哲学重新阐释灵肉关系,提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存在”的灵肉结合观。思想解放带来人们对身体及其健康的重视,在教会学校也开展了课余体育活动,城乡社会也兴起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它们成为近现代多种运动项目的前身。  相似文献   

20.
从身体人类学入手,探讨近代国民体质文化规训。经过以西方为镜的身体寻认,社会精英以"病夫"为话语转化为改造国民体质的权力,随之展开以体育教育和摈弃陋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质规训,取得明显效果,对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代社会,体质文化规训任务没有完成,又叠加伴随现代化而来的身体异化等问题,体质文化规训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