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深深地在我脑海中扎根,也不知何时读过,只觉得心已触动,泪已动容,泪光之中闪出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对这首诗的观点截然不同,爸爸严厉地批判这首诗“糟糕透了!”“我”还小,只懂得一味地哭泣,面对妈妈,觉得只有妈妈才爱“我”。长大后,再次翻开那幼稚而无趣的,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时,泪花溢满眼眶,父亲极端的断语都是对“我”的爱,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1400余首诗中有近200首诗中直接出现了“哭”、“泪”等词语。在这些“哭”诗之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关切,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对故土家园的难舍,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正是由于这种深沉而又刚劲的内容,使得杜甫的“哭”诗并不显得贫弱萎琐,反而有一种沉都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语文书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第16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争论中,巴迪的爸爸坚持己见。“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相似文献   

5.
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这首诗中还有没有疑难问题或要质疑讨论的问题?”梁璐苹同学就提出:“诗中结尾部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中,究竟是谁在断断续续地哭呢?”  相似文献   

6.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那时候,我爸爸是好莱坞的电影巨头,是派拉蒙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而我妈妈则致力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研究项目,为20年代的好莱坞带去“文化”。当妈妈读过那首小诗之后,立刻叫了起来:“哇,巴迪,这首那么美好,那么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有些羞怯,但心中又充满了自豪,结结巴巴地告诉她说就是我写的。母亲的溢美之间不断,她形容说,这首诗简直就是天才之作。我脸上焕发了红光,“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我问道。我迫不及待了,真想立刻就把这首诗拿给他看。妈妈说希望爸爸七点左右能回来。于…  相似文献   

8.
慈母与严父     
我八、九岁时写了生平第一首诗。母亲读了这首小诗,惊喜地说:“巴德儿,这么美的诗真是你写的吗?”无比的自豪却又有些羞答答的,我结结巴巴地说真是我写的。于是母亲对我赞不绝口。瞧,这首诗称得上是天才之作。我喜不自禁。“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问。我急不可耐地要向父亲显示我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 ,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和今人的《唐诗鉴赏辞典》 ,也算是他的名篇了。诗评家一般都认为 ,这首诗是写作者辞官旧隐时“闭门谢客” ,“不想再与闻世事”的心情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2月版 )。作者之所以退隐 ,“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诗中表达的“由安详从容 ,到凄清悲苦 ,再到恬静淡泊”的感情变化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 ,积极向往的一面 ,也有愤激不平 ,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海出版社 ,1985年 6月版 )。其实 ,这首诗表达的 ,就是那么一…  相似文献   

10.
《雪夜林边驻步》被公认是弗罗斯特最好的诗歌之一。它是一首既描写了实景又富含象征意义的小诗。这首诗描写了“我”在雪夜路过一个熟人的树林,看到了在白雪覆盖下了的可爱的幽深树林,我驻足不前,然而“我”的马儿却提醒我继续往前赶路。这首诗貌似在叙述一件“我”赶路途中的小插曲,实际上却意义深刻,里面充满了象征含义。作者从几对关系入手,分析了这首诗所表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人的无奈等情感。  相似文献   

11.
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那时候,爸爸是好莱坞的电影巨头,是派拉蒙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妈妈则致力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研究工作,并且为好莱坞带去“文化”。妈妈读过那首小诗之后,激动地叫了起来:“哇,巴迪,这首诗真是太美妙了!不会真是你写的吧?”看着妈妈惊讶的眼神,我有些羞怯,但又感到很自豪。我结结巴巴地告诉她就是我写的。她微笑地看着我,高兴地不住夸奖我。她形容说,这首诗简直就是天才之作。我高兴极了,脸上焕发着红光。“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我迫不及待地问,真想立刻就把这首诗拿给爸爸看,好让他也表扬我一…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他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7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相似文献   

13.
灵魂的飞扬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纯诗,这首诗共四节。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  相似文献   

14.
请看案例:为“被学生问倒”叫好: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少?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杜甫的诗歌特色吗?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  相似文献   

15.
周明霞 《早期教育》2006,(11):17-17
有一首小诗《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我一直戏说这诗是“第二眼美女”。因为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而第二次读这首诗时.我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一是,我成了新建的新城阳光幼儿园的老师。二是,我已是一位准妈妈!当我重新细细品味这首诗时,我的心情也发生了改变.不由得生发出一些感慨来。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那时候,我爸爸是好莱坞的电影巨头,派拉蒙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而我妈妈则致力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研究工作。当妈妈读过那首诗之后,立刻就激动地叫了起来:“哇,巴迪,这首诗真是太美妙了,不会是你写的吧?”看着妈妈惊讶的眼神,我有些羞怯,但心中又充满了自豪。我结结巴巴地告诉她就是我写的。母亲微笑地看着我,不住地夸奖我。她形容说,这首诗简直就是天才之作。我高兴极了,脸上焕发着红光。“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我迫不及待地问。我真想立刻就把我的这首诗拿给爸爸看,好让他也表扬我一番。我非…  相似文献   

17.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一首诗如此之长,学起来对普通中学生而言是相当枯燥的。通常,教师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全诗内容再强调一下语言点就算学过了。但这种走过场式的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重上此课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用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一般认为该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我的第一首诗是八九岁时写的,妈妈读了这首小诗后叫了起来,“太美了,太美了!真的是你写的吗?”“当然!”我又害羞又自豪,结结巴巴地答道。妈妈大加赞赏:“噢,这首诗完全是天才之作!”我得意洋洋,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几乎等不及要向他炫耀我的成就。妈妈说他7点钟左右回来。于是,我开始把那首诗用花体字认真抄好,再用蜡笔勾出花边。近7点了,我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上父亲的盘子里。  相似文献   

20.
郭鸰 《四川教育》2008,(6):30-30
[案例]按照古诗教学“解诗题——说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教学模式,在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正想让学生用学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游园不值》(因为我安排一课时学完古诗二首,第二课时准备拓展几首相关的诗),此时,意外发生了,但也正是这次意外,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享受了“变”带来的惊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