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域拳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地域拳种在农村生存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影响地域拳种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的偏离、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主导行为的失衡等.民间武术在农村的发展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4.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尽管民间武术拳种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不断发生嬗变,但其仍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功能:防卫功能、休闲功能、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功能,同时进一步提出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以三届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参赛队伍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传统武术非均衡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广东省传统武术总体上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城乡的非均衡发展、性别的非均衡发展和年龄的非均衡发展等。提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契机,树立各地优秀拳种的品牌;充分利用流传于海外的广东优秀拳种反哺广东传统武术;同时将广东省传统武术纳入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响应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大力发掘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传统武术,为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徽州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派武术,其中,徽派武术以板凳花、腰带舞和楸担为代表。这些拳种都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徽派武术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徽派武术具有徽州文化典型的"归"、"闭"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拳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以拳种为模式存在的,而各种风格独特的武术拳种,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拳种在内容构成上有"拳势"与"拳路"的二元结构特征,其中以技战术合一的拳势为用的基本单位;以程式化拳路演练为体的展现形态,拳势与拳路就是体用的二元统一.拳种在技击元素上呈现单一性特征,单一技击技法是拳种的技术源头,拳种在表现形式上以套路演练为标志,套路是技击技术艺术化的表现,拳种在训练过程上以求劲悟道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传统拳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高度。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同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目前传统拳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总结提炼传统拳课程教学模式,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程模式。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选取5所体育院校套路专项课作为调查对象,对“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武术教学提供一种模式与参考。分析认为:套路专项课教学内容拳种化,拳种独特功法缺失;体用脱节,套路动作拆解实用教学不足;以技术传授为主,忽视了武术本质和学生个性品质教育;教学评价单一,主要是套路单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出现套路专选人少,学习兴趣低,遗忘率高,难以传承拳种精华等问题。为此,依据武术本质特点和教育原理,经过经验总结,提出“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回归实践应用效果突出。主要结论:1. “功套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教学指导;由武术功能决定教学内容结构,以全面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方法,形成的一个教学体系。2. 该教学模式以拳种主要技术为主体,以套路学习为主线,形成功法、套路、用法三位一体教学结构。3. 纵向掌握拳种核心技术和技能,了解拳种完整技术和知识结构;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为教学目标。4.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运用“三体”法感知“内外合一、体用兼备”的魅力。5.模式操作程序,由功法入门,由套路求法,由实用求真。  相似文献   

13.
武术概念争议的实质是武术概念如何获得共识的问题,而概念对象的明晰性与一致性是概念公共性的前提条件。文章分析了对象对于概念的重要性,并从概念的外延、内涵、语词与对象的关系、对象的历时性、对象的共时性、对象的集体规范六方面对概念对象的明晰性提出质疑,进一步运用逻辑分析法论证了对象模糊的根源,认为: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关系的混淆、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形成的运动关系的混淆、拳种与拳种运动形式形成的运动的价值关系的混淆、拳种之前的武术与拳种及拳种之后的武术的同质性割裂,是武术概念对象失范的逻辑根源。武术概念争议因对象失范而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局。  相似文献   

14.
南拳在我国诸多的武术拳种流派中具有鲜明、显赫的代表性,章从历史发展、技术特点、套路发展、训练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南拳竞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某些方面颇受人们的非议。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武术套路技击含义的本质特征有所淡化;一部分拳种的动作规格、风格特点有所走样;武术功夫的深浅作为衡量标志的重要因素有所放松;武术文化的内涵有所衰退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武术套路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处理好评分标准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实行国内外武术套路竞赛内容的双轨制;加强武术拳种技术回归和提升工作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6.
解放后,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在继承中得到不断发展,国家体委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大会,使列入规则的项目如长拳、太极拳、南拳等从动作技术到套路的内容、结构、布局方面都有显著的更新,这是可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解放三十几年来,尽管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武术动作,却很少形成新的风格的拳种流派,而且原有的许多拳种流派,一部分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木佬拳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木佬拳是木佬族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在形式、内容、动作、方法、套路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拳种有一定的区别,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广东地区蔡家拳拳派的源流演变进行探析.认为,一贯、至善、至悟禅师传授蔡家拳一说并不成立,但三人对蔡家拳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蔡家拳的形成与天地会有一定关系;蔡家拳明崇祯时已经成形,其传承已三四百年,但现能够找到的广东蔡家拳拳派历史连续传承时间仅200多年;林春甫在廉江地区蔡家拳拳派中有重要地位,何恩对中山地区蔡家拳拳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拳师对蔡家拳都进行了革新改造,或将其创编成其他拳种,或被已有拳种吸收,纯蔡家拳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相似文献   

19.
以当下武术界拳种不断分化和将某个拳种功力片面夸大甚至出现故弄玄虚的现象为逻辑起点,借助相关史料从文化学角度阐述武术拳种产生与嬗变的客观历史事实。得出武术拳种的嬗变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人为臆造密切相关。如若中国武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就必须彻底剔除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深入解读现代体育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路径,运用文化学中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在性理论,使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沿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才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江西字门拳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字门拳发展的社会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保护这一优秀拳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