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译论过于强调原文作者的绝对权威,致使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译者是原作的仆人,是奴隶;解构主义译论中,译者在译入语中传播文学价值、释放语言剩余,享有高度的自由,由被动的跟随者推向了文化交流积极推动者,原著"来世"主宰者;译介学中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和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阅读活动中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被看成是"说者"和"听者"的积极对话关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预测潜在"听者"的理解视野和统觉背景,并时刻关注"听者"的应答反应。幼儿绘本翻译中,译者带着译入语读者的统觉背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沟通者。译者以绘本"第一读者"和"第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了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译者和作者之间,译者和绘本原文之间,以及译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三种对话关系,促成了绘本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相遇。幼儿绘本译者通过与作者、原文、读者的多重对话,了解原版绘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孩子而翻译"。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用语言作为载体,将源文进行本土化,使之符合本土语言,为译入语读者接纳吸收。语言的翻译事实上是文化的翻译,诗歌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许渊冲主张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应努力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通过举例其“三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呈现翻译美学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质朴与温暖的乡土佳作。译者在处理该书乡土语言翻译时,策略不拘一格,不仅灵活运用各种译法,还尽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予以再现,让译入语读者更为准确全面地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边城》两个英译本的个案分析,探讨了乡土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总结了不同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及方法,从而探究中国“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及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译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素质。对于本科生的翻译教学,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多数从翻译技巧、翻译欣赏等单向性教学,怎样的教学方式能进一步促进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本论文试图从翻译教学的目标结合上课实际提出"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翻译不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猜译是一种艺术,在翻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猜译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活跃思维,增添乐趣,使译者摸索出英语写作的某些规律,同时还能加快翻译速度。猜译必须有其自身的依据,根据各种依据的猜译,才是成功的猜译。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概念,在它的多种功能中,对翻译影响最大的是其制约功能.由于构成语境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这些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也体现在翻译的不同层面.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原语物理语境对原文文本语义的制约,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及译入语社会语言语境对译文文本译语的制约等.充分认识语境的制约作用对于成功翻译具...  相似文献   

11.
如何做好菜单的翻译工作是长期以来困扰译者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将关联理论与菜单的翻译相结合,探讨该理论对于译者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菜肴英译的三种主要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双语之间的一种转换活动。任何一个译者若只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一种都不可能献给读者一件忠实的译品。在英汉互译中,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深厚的英语功底以及同样深厚的汉语功底。通过一些误译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大量的误译都是因译者驾驭双语的能力不高造成的。可见,提高汉语功底与提高英语功底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诗英译,就是要用英文来表达汉语诗歌的意义与神韵.它是一种双语互换活动,自然要求译者精通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要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同时,要讲究一定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为视角,比较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三种英译,论述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源语诗人情感的传递和心绪的宣泄,在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格式塔意象模式,然后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整体性翻译。  相似文献   

15.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新词不断涌现,新词的翻译没有特定的翻译模式或可以借鉴的翻译方法。本文试以关联——顺应这一翻译理论为依据,对汉语新词的日译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对新词内涵的透彻理解之外,还应在具体语境中选择最有利于译语读者获得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既要使译语最大程度地向原语趋同,又要策略性地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及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汉诗英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对原语言的认知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汉诗英译,使译文读者找到原文和译文的最佳关联,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公示语翻译要求译文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符合受众读者的文化习惯。生态翻译理论为轨道公示语英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此理论要求译者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公示语特殊的语言环境、文化特征和交际意图,综合衡量语言、文化、交际维的应用,从而实现轨道公示语最终的交际目标和意图。本文通过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提出轨道交通公示语的具体翻译策略,旨在为兰州市规范化轨道交通公示语英译尽微薄之力,促进兰州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营,提升兰州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的对外发展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也是诗歌翻译和创作领域的先锋泰斗。他不仅开译诗浪漫主义之先河,更创造性地提出"风韵译"和译者主观感情投入等诗歌翻译策略。从诗歌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对郭沫若翻译选材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功能理论认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明确、译本须遵循固有的行文格式、是一种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典型汉译英译例表明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以译文功能和读者期望为导向,有助于译者摆脱原文表层语言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以归化法为主的套译、增译和省译等策略,这样才能译出专业规范的文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