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教育”解析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并提出了若干论纲性的理论。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教育进行解析,以期引起争鸣。一、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把与创造、创新有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这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将它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明与社会的进步一刻也离不开创造。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创造教育或教育的创新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主题。在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把教育的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 "创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创造新事物(产品)"或"开辟新天地(境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创新"与"创造"等同使用.而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归宿是创新人才.一般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造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树立“三创教育”理念 培养“三创”人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我认为,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思想都是符合现实需要的教育思想。三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和针对性却有异,都存在彼此不能涉及的“盲区”,因此,大学教育不能只提倡三者之一,而忽视其余二者;只有把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综合在一起,熔炼为“三创教育”理念,才会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共存,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1.“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对新世纪人才培养极其重要,我国高校应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创新学引入各类专业教育.采取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创新的思维种类、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术等措施,对高校创新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历史轨迹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界使用较为频繁的三个教育术语,但在使用这三个术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把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混同或把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看作两种不同教育观的现象。本试图就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分析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要有自己的“创造实验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一刻也离不开创造。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创造教育或教育的创新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面临的主题。在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把教育的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使用。只有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活动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人们常说的 “名师出高徒”一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思维敏捷,教学方法灵活,发散得妙,聚合得巧,观察敏…  相似文献   

10.
陈冬梅 《早期教育》2011,(11):50-52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本文分别从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指导等方面,阐述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造的时代必然离不开创造的理论、理念及教育,必然需要多样化、整体性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模式改变了当今学校教育的导向,它决定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现在,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共同理念.本文就创造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玉琴 《教育艺术》2007,(8):31-31,44
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观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当前热门话题。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两者如何结合?本文就创新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谈谈想法与看法,供研究与参考。一、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提出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后来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而把…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教育,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欲望.有利于把创新欲望培养成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在  相似文献   

16.
一、创造教育的实质创造教育,就是把创造学与教育学理论结合起来所指导的教育。它与传统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教育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条件下,把立足点移到创造力的培养上来。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素质,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在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它是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成效数学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能照搬外国数学教学科研成果,而要调查研究它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是否适应;不能把普通教育学的现有结论,视为在数学教育中普适的结论,而要用实证研究讨论它在数学教育中是否适应;不能搞脱离数学教学具体实践的纯理论演绎,而要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于一炉,把数学教育科研前沿成果和创新理论与一线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结合点上去探索,创造高成效的数学教学新方法;要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把解决现实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任务,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不断积累,带来高成效数学教与学理论上的创新.课题组以数学教育教学前沿的新思想为串连创新科研成果的连线,从12条不同的研究路线,对高成效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了宝贵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以及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扎实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相结合,围绕教育内容的巩固、扩展,激发创造思维,开拓创造视野,开发创造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重要地位。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体面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诱发创造心理动机、提高创造意识、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等几个方面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