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红水河野生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群体29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了长度为823bp和1090 bp的D-loop和Cyt b基因片段。分析表明,D-loop序列共定义了15个单倍型,存在17个多态位点,发生转换4次,插入/缺失13次。Cyt b序列共定义了5个单倍型,存在7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2次,插入/缺失5次。两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距离较小,遗传变异的分子变异等级不显著。上、中、下游均有共享单倍型,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2份来自西藏不同地区的白菜型油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聚类法可将22份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品种的地域性同聚类结果无密切相关性;10对SSR引物在22份供试材料中共获得50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45条是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出5条带,4.5条带为多态性;琼吉与扎囊野油菜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相似系数为0.51;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4个枣Ziziphus jujuba 品种和1个野生种——泰山酸枣Z.spinosus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从12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7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429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214条,占49.88%。根据DNA扩增结果计算了品种及类型间遗传距离,并用UPGMA构建了聚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龙爪枣 Z.jujuba var.tortuosa、葫芦枣 Z. jujuba var.lageniformis、无核枣 Z.jujuba var.anucleatus 等几个变种内的遗传距离大于变种间遗传距离,认为枣的变种划分是不自然的,宜并入其原变种;枣种下不宜设变种,对枣种下的众多品种,应根据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直接划分品种群。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9,(16)
LBD基因编码植物一类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分析特异在玉米穗部表达的ZmLBD7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基于目标序列定点捕获对280个玉米自交系中的ZmLBD7位点进行了重测序。结果发现该基因在供试群体中有52个变异位点,其中32个为SNP,20个属于indel变异。由于该基因在演化过程中缺少遗传重组,该基因表现出偏离中性进化的特征,并且其编码区的5个变异仅等导致2种单倍型,编码2种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福建东张水库(DZ)、浙江楠溪江(N8、N9)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清江试验场(QJ)的香鱼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15条RAPD引物在4个群体7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06个稳定清晰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比例(PPL)为44.34%.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南部沿海的6种舌鳎属鱼类线粒体12S rRNA序列进行扩增,得到长度约为346 bp的片段。利用MEG Aversion3.0软件分析了6种鱼类的序列特征,检测到100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43个,插入缺失位点11个;平均A+T∶C+G为57.2%∶43.8%。所有序列的转换颠换比(TS/TV)为2.8,突变未达到饱和。并以鳎科的塞内加尔鳎作为外群,利用PAUP Version4.0 b10软件构建了NJ、MP、ML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3种进化系统树中6种舌鳎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大部分舌鳎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形态分类的结论吻合,但长吻红舌鳎的分类地位表现出较大分歧,研究认为以侧线和鳞片数量这两个形态特征作为评估舌鳎系统进化的重要性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7.
根据不同地理来源和个体水平的研究结果,筛选出107个西藏地方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油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PCR扩增结果,计算遗传距离,对107份白菜型油菜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建立UPGMA系统树,并结合形态观察结果,对白菜型油菜进行了遗传分类研究,将其分为三大类,11小类,并论述了各类的品种组成及其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应用等位酶分析,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阿尔拜特(Arpette)和拜阿尔普(Belalp),沿三个不同的海拔梯度,研究了高山黄花茅3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和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的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4.9%,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7,平均期望杂合性为0.252。亚居群间平均的遗传距离为0.011,发现7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基于等位酶分析,边缘亚居群与中心亚居群似乎有类似的遗传变异性。相对比较高的遗传分化、低的亚居群间基因流和小的邻居大小值暗示,近交和随后的遗传漂变可能是导致阿尔拜特黄花茅居群遗传变异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藏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2种随机引物的PCR扩增结果,得到107个白菜油菜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表现了丰富的RAPD多态性。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它们的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Ⅰ类型与其它类亲缘关系最远,是最原始的白菜型油菜,在UPG-MA系统树上由结合线L1和L2划分为三大类、Ⅱ亚类, 结合传统分类对北方小油菜和南方油白菜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4种仲彬草属Kengyilia植物的种间关系。对34个OPRON公司十聚体随机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20个(58.8%)能产生多态性。14个引物产生的112个DNA片断,用于计算种间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1)14个Kengyilia物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2)青藏高原的物种与新疆的物种 的RAPD变异极大;(3)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聚类在一起;(4)RAPD结果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等分析结果一致。RAPD分析方法将为Kengyilia系统分类提供DNA水平上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利用10对STS引物分析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B3的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西藏小麦种质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Glu-B3位点分布。结果表明: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等位基因分别为6种和9种,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Glu-B3c(分别占总数的85.91%、70.58%),出现频率最小的分别为Glu-B3i(16.90%),Glu-B3g(2.94%)。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共有51种组成类型,其中前者有31种,后者有28种,出现频率最高的组成类型为c(分别占18.31%、32.35%),两群体中共同出现的组成类型有Glu-B3(b+c)、Glu-B3c、Glu-B3(c+d)、Glu-B3(c+d+i)、Glu-B3(c+i)、Glu-B3(d+i)、Glu-B3fg、Glu-B3i共8种。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遗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108、1.9542,而组成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聚类与主座标分析表明,所有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9~1.00之间,平均为0.3462。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和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之间在Glu-B3位点的等位基因种类与组成类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差异。西藏小麦种质资源Glu-B3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12.
 对珍稀特有单种属植物明党参的4个居群的材料,从物种生物学及保护生物学的角度,对它们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0),核型类型均为2A型,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的杂合性及随体染色体的位置也有一定变化。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10个酶系统,获得19个基因位点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居群的遗传变异处于较低水平,多态性位点比率P=33.35%,等位基因平均数A=1.43,等位酶基因多样度指数 Ho:0.03,He=0.07。总的基因位点变异中,有58%的变异来自于居群间,4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杂合体过量的位点仅为13%。偏东部居群的遗传多态性比西南部居群高。根据明党参居群遗传变异式样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其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全球豇豆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美国农业部标准对来自全球58个国家或地区的768份豇豆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个群体中以白色豆荚和白色、棕眼、光滑、半圆籽粒为主;株叶形态以直立、半蔓生株型及半戟型叶片为主。方差分析显示除粒型、结荚位置、株型及结荚习性在各群体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性状在各地理群体间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聚类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各地理群,但各地区间(分类界限)不明显。在各群体中,商业栽培品种与其他各地区品种表型区别明显,结荚数和百粒重在各群体中最高,同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最低;非洲和亚洲地区资源遗传多样性最高且遗传关系较近;而北美与拉丁美洲地区间群体表型无明显差异,二者与中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群体关系更近。因些,推断栽培豇豆由非洲地区起源后,进入亚洲经历了第二次驯化,而后通过殖民扩张进入美洲地区。  相似文献   

14.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建玉  韩宝瑜 《科技通报》2005,21(5):549-552,556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72.84%,表明叶蝉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未发现可以区别不同种的特异性条带和引物。UPGMA法聚类分析也表明,叶蝉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17~0.46之间,说明茶小绿叶蝉的遗传基础较一致,存在异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本文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的归属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合前人对茶小绿叶蝉的形态学研究,认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为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未在茶园中未形成种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贵州桐梓天花粉rDNA 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为其基源鉴定和品质评价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取改良CTAB法提取天花粉总DNA,PCR扩增ITS序列后直接测序,在GeneBank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搜索,再将同源序列用MEGA5.1软件进行变异位点分析、遗传距离测定及同属植物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贵州桐梓天花粉ITS序列与GeneBank三组同源序列存在变异位,点107个、遗传距离范围在0.0252到0.0597之间、物种间亲缘存在较明显的远近关系。结论:ITS序列可以有效地鉴别贵州桐梓天花粉,ITS序列分析技术对近缘种类群间系统学研究及品种鉴定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中药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等位基因酶的生化多态性可以发现小鼠DNA的序列多态性,为人类疾病基因鉴定和动物实验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动物基因库,为科研工作提供宝贵资源。方法 应用国产生化标记检测试剂盒,采用遗传生化检测方法,对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自主培育的近交系小鼠进行Akp-1(碱性磷酸酶-1)等二十五个生化位点标记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7.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3种单倍型(haplotype),构成两种地理区域:高原台面上的居群主要固定Hap A,而Hap A、Hap B和Hap C在高原边缘居群均有分布。所有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T = 0.511,GST= 0.847。在低海拔的高原边缘,Hap A、Hap B和Hap C高频率固定在不同的居群中,表明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避难所,居群反复缩小和扩张的瓶颈效应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而边缘的一个居群含有两种相似单倍型频率则可能是冰期后迁移融合而成或者该居群在冰期经受的瓶颈作用更弱。高原台面东部间断分布的居群只固定Hap A,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冰期后共同的回迁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应造成了这些居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  相似文献   

18.
据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研究机构日前宣布.第一个完整的韩国人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制成功。这是人类染色体碱基序列第四次被完整破译,这项成果是由韩国嘉泉医科大学和韩国生命工程研究院的两个研究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取得的。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韩国人标准染色体数据库。研究人员期待,在染色体碱基序列图谱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韩国人特有的遗传特性.有助于探明韩国人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性疾病的病因,找到后基因时代的解决办法。研究还发现,金圣镇的染色体具有323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19.
刘丰军  林正奎  赵娜 《科研管理》2019,40(3):153-162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在线知识社区协作冲突影响模型,探讨了知识异质性、群体分化、隐匿性、任务复杂性和协调机制对协作冲突的影响机制。以364个英文版Wikipedia条目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和群体分化与协作冲突呈正向关系;隐匿性与协作冲突呈倒U型关系;任务复杂性正向调节知识异质性、隐匿性与协作冲突之间的关系;协调机制正向调节知识异质性与协作冲突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群体分化与协作冲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分位数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对中亚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的能源进口贸易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中亚区域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能源进口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人均收入水平对能源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呈"U"型特征,能源进口产品从初级产品规模扩张向高附加值产品提质转变;地理距离对能源进口的负面影响随着条件分位点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贸易投资便利化将弱化距离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