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为打造一个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武术对抗项目,以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竞赛模式和竞赛规则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根据打造一个现代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的实际需要,采取了“限定技术、精选技法、形成简明技术体系”的整体改革思路;经比赛试验可知,新的竞赛方法不仅消除了曾多年困扰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的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现象,而且使竞技太极推手比赛回归了传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家心目中的太极拳;采用先合手演练,再对抗竞技的比赛模式,既坚持了传统太极拳的“打练结合”,也具有浓厚的现代竞技体育气息,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在新的竞赛规则引导下,必将形成新的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以武术竞赛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竞技武术徒手格斗项目,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巧致胜的技术特点能够反映武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更好传承武术技击技术,为其走入竞技体育、走向国际体坛打好基础,选择与竞技太极推手技术较为相似的中国式摔跤、柔道作为比较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三者的技术形成历程,并从技术组成类型、上肢主导类技术、下肢主导类技术、技术组合之间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为竞技太极推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竞技太极推手技术内容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厘清太极拳特色技法内容,禁用非典型太极拳技术;推手形式由“搭手”后“插把”调整为“四正”“四隅”;以太极八法为依据,形成竞技太极推手指定性“引化”“发放”技术;界定组合技术,调整有效进攻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现太极推手的传统内容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实战应用部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本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我国著名太极拳推手大师冯志强,王举兴等进行了测定,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手的太极球运动具有阻尼式滚轮效应,可将对手“引进落空”.还可提高本身的稳定性2至3倍.本研究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挖掘整理太极拳推手充实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古老的太极拳推手向新兴的推手竞赛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技术要求和理论体系与现在的推手竞赛存在着各种问题。以1994年全国太极推手赛为研究对象,从比赛弃权和取胜场次,比赛胜负比分,使用技术动作,技术动作得分情况以及对运动员的有关问卷调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发现问题,探讨太极拳推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推手以双人配合对练和对抗为其运动形式,刻意训练人体受力、发力的本体感觉,达到乘势借力发劲的目的。运用力学公式:"Ft=m(v-v0)"讨论分析了太极推手的力学过程,并在理论上阐明了太极推手为何要十分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中国太极拳竞赛现状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场观察与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太极拳项目的竞赛水平作一浅析,其结论:太极q类与武术其它项目相比,其整体水平较低,太极参类各项目的发展不均衡,传统拳式的风轮、特点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武术理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代表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武术技术的发展差强人意。基于此,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体育化历史回顾和对武术的影响分析,对传统武术精华及其独特价值归纳,认为武术体育化是历史趋势,但被动体育化横向肢解了武术本体。武术应顺应搏击运动历史潮流,以中国传统武学思想为指导,以散打运动为基础,融合传统武术摔和站立拿技术,形成踢、打、摔、拿有机融合的技术体系;训练手段中,将太极推手、站桩、拍打等培养触觉和寸劲的传统训练手段融入现代格斗训练中;竞赛上完善踢、打、摔、拿四种技术为一体的规则体系,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既展现中国武术搏击特点、又彰显现代体育趋势的新型武术搏击项目。对于武术技术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广东省高校开展比较好.武术项目作为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一个大项,是高校各路“武林高手”寸土必争的一个项目.以近三届大运会为例,对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探求适合省大运会武术竞赛模式,旨在为省大运会武术比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摘要:为探索实施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运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一、二届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太极拳推手比赛男子冠亚军决赛及2015年第八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比赛各个级别前8强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的竞赛方法、裁判职责、评分办法、场地及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其指导思想体了现太极拳推手项目特色,增加了太极拳技法的运用。新规则对技术的主要变动是:第一,将活步改为定步推手;进攻时在盘手状态下进行;严格执行搂抱处罚、取消优势获胜。第二,鼓励使用技术动作,使用规定动作可累计加分。新规则对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影响:太极拳推手技法更加丰富,技术风格突出,项目特色鲜明。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对太极拳“核心”技术回归的前提下,注重太极拳盘手中“听”劲的提高、组合劲力的主动进攻以及“化发劲”转换能力的防守反击。  相似文献   

10.
太极推手伴随着太极拳的传承与演变而不断发展,在《太极拳论》与各代太极大师的逸事中,对太极推手技法的描述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对太极推手的实践分析,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推手中最后发放的典例技术动作的三维录像解析,认为太极推手实践中的技法与其理论差距较大,竞技太极推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形似变异的站立式摔跤,很难用拳论中描述的那些精彩技法来吸引观众;太极推手不适宜作为一种纯技击性的竞技运动走上擂台。  相似文献   

11.
摘要:规则是竞赛的导向标,武术散打竞赛体系的完善,是建立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优化完善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2016武术散打规则的加分制和“散打天下”减分制规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武术散打项目的本质规律和格斗类项群赛事的共同特征,系统的分析了武术散打竞技比赛加分制规则和减分制规则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加分制规则下的武术散打锦标赛,台上裁判员执裁时的口令、判罚手势较为繁琐,比赛的流畅性、场面的激烈对抗性较弱,判分评定胜负相对比较客观;减分制规则下的“散打天下”比赛的激烈对抗性、节奏感强,台上裁判员执裁简单,便于武术散打和其他徒手格斗类项目进行交流。在双方实力相近时,存在共性不足,对比赛的胜负的判定会出现差异性评判。建议今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改革,亦可采用减分制为主导,加分制为辅的散打规则创新模式,增强观赏度,提高武术散打比赛的竞争力,推进武术散打项目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13.
马鑫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3):111-114
太极推手运动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的精华部分.通过对30名在校大学男生长期科学的太极推手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或课余活动中推广太极推手运动,将对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起到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及2010年、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女子太极拳、太极剑比赛成绩前16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完成动+动+静动作的成功率高于动+静动作,失误多为提膝独立的连接难度上,落地时重心不稳是女子太极运动员的主要失误点;多数女子太极运动员在难度选择及套路编排上出现一致性情况较多。对太极类项目中难度动作的创新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太极推手具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竞技性、科学性、技击性和艺术性等社会特性,以及健身医疗、竞赛、娱乐、防身、修身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由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电教科联合录制的我国第一部武术教学训练录相片己于1987年12月摄制完成,并经成都体院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专家鉴定,评为优秀录相教学片.该片包括了武术教材和目前竞赛中主要的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操练和搏击等项目。并按其各类拳种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本片取材于1987年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比赛中  相似文献   

17.
对世界武术锦标赛内容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已作为非奥运会竞赛项目走向了世界,最初的7个规定套路已不适应当今武术的需要。为使武术早日成为奥运会项目,应对目前世界比赛内容进行改革,使我国内外武术比赛接轨,竞赛的设置和内容也应一致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从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的演变看散手运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散手运动 ,是我国首创的运动项目。而该项目的竞赛规则则随着该项目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它的演变不但与其自身的激烈对抗性、观赏性的特点相适应 ,而且有利于散手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推动现代散手运动逐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体育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为了探讨传统体育锻炼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将60名绝经女性,随机分为非体育锻炼组和跳绳、木兰拳、太极拳套路及太极推手等4个运动组,经10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非锻炼组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4个运动组的骨密度均增加,并且太极推手组所测各指标及跳绳组桡、尺骨骨密度增加得更明显;经组间比较,太极推手组优于跳绳组(P<0.05),跳绳组优于木兰拳或太极拳套路组(P<0.05).结论:传统体育跳绳、木兰拳及太极拳运动对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是积极的,是绝经女性抵抗骨量丢失,促进骨密度增大的有效运动,并且太极推手对骨量增加更全面,增大骨密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摘 要:对武学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分化为散手、套路演练、太极推手以及养生等运动的利弊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作为一种民族特色很浓的运动,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脱离民族特色,也不脱离民族文化本位的情况下,借鉴西方文化的优势,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