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泾以渭浊”的句子。很久以来,作注的人都说泾渭是指陕西境内的泾水和渭水;泾水浊,渭水清。直到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泾水流入渭水,把渭水也弄浊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泾清渭浊,恰巧相反。弄清产生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叶嘉莹先生在其著作《叶嘉莹说杜诗》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说:"‘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渭’就是渭水,我说过,在长城外的‘八川’之中,泾和渭是最有名的两条河流,而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习惯上认为泾水是浑浊的,渭水是清澈的,所以是"清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泾河与渭河,同是两条古老的河。《尚书·禹贡》载:“泾属渭汭”,《山海经》则有泾水“东流注于渭”和“东南流注于渭”的实录。然而二水闻名于世,更得力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的传播。乃至渐次派生出“清渭浊泾”、“泾渭混流”、“泾渭殊流”、“泾渭分明”、“泾渭不分”、“渭浊泾清”等历中概念来。 泾渭二水究竟孰清孰浊?注疏经传者,除《毛诗》解“泾以清浊”为“泾渭相入而清浊异”外,几乎都认为泾浊渭清。唐初,两位著名经学家陆德明和孔颖达,解“泾以渭浊”时,陆说:“泾,浊水也;渭,清水也。”孔说:“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稍  相似文献   

4.
朝雨渭城     
(一)渭城朝雨浥轻尘,滚滚渭水从咸阳城南流过,河面宽阔,好像一幅舒展开的画卷,展现着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描绘着远古苍老的梦境。到底是渭水更清,还是泾水更清?自  相似文献   

5.
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填图内容1.填出泾水、渭水、洛水。2.填出郑国渠、六辅渠、白渠。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情系臊子面     
巍峨的秦岭在家乡南部横亘,东逝的渭水见证了多少历史兴衰。渭水之畔、秦岭之北,这片沧桑且又焕发生机的土地,便是我的家乡岐山。我庆幸能生在这方山水之间,古公亶父定居于此,展开了她悠久文明的灿烂画卷。《诗经》中"周原芜芜,廑荼如饴"是对她秀美容颜的传神描绘。  相似文献   

8.
《诗经》"而"用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而”是上古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虚词,对《诗经》中的“而”字进行穷尽式调查、分析、归纳,不仅能进一步论证其特征、揭示其在《诗经》中的特殊用法;而且借助“而”字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对《诗经》解释中存在的某些分歧进行一定的整理,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则对《诗经》没有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众说不一。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这里面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在,这就是所谓《诗经》“国风”绝大多数是民歌的观念。其实,楚风带有浓厚的民歌特性。而《诗经》多是当时贵族创作的诗歌,反映贵族阶层的兴趣,自然不会收入民歌色彩的楚风。  相似文献   

10.
泾水与文化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泾水是一条文化河,伴随着泾水衍生的文化和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已显示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感悟,足以吸引游人。本文通过泾水魂,水与龙文化,泾水之源与《泾水真源纪》,西峡荷花,凉殿峡,二龙河与森林旅游等景观,多方面论述和展示了开发泾水旅游的丰富资源和独肯特色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脚猫"指做事技艺不精,现今的意思是: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三脚猫",最早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按"非熊"即"飞熊",姜尚的号,渭水飞熊本指姜尚.文中讽只有三只腿的猫,却被人当成飞熊.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大量的"东西南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表示方位,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色彩,体会出这层含义,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经》不无裨益.《诗经》中的这些方位词对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也起到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日本流传,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诗经》和这些著述一起,给学者精神层面以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可以把它们用"诗经现象"这个词来概括,其内涵涉及到文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思无邪”出自《诗经》,孔子断章取义地引用,表达了《诗经》的社会功用。孔子的理论是在当时用诗读诗十分盛行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这个理论提高了《诗经》在文学乃至政治中的地位,促进的文学的发展。同时,它也规范了文学的情感范围,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深入人心,对文人的修养、文学的创作和诗者的鉴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6.
以“诗”证《诗》是《诗经》评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后代诗歌与《诗经》诗篇进行比较或印证。它不仅用于解释诗义,分析诗歌风格,还从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寻找《诗经》与后代诗歌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易于评点者传达其审美感受,还可指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首先提出了《诗经》中部分“既”用为程度副词这一假说,通过对《诗经》中“既”的用法逐一考察分析,从语义和句法两个角度论证了这一假说是正确的,进而对《诗经》中程度副词“既”的使用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