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译者应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减小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难,从而传播中华文化,本文对《辜鸿铭讲论语》中“仁”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PowerConc对“仁”的译文进行统计归类,将“仁”的翻译策略总结为直译意译相结合与归化。在读者意识视角下,译文的意向读者与理想读者在审美期待与社会背景上存在差异,这对辜鸿铭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是自然哲学,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对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约翰、阿瑟·韦利和陈荣捷的译本,考察了他们对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道”“无为”“观复”“自然”的阐释与翻译。研究发现湛约翰的阐释融合了部分基督教思想,韦利的阐释具有人类学民族志的特色,而陈荣捷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阐释。通过分析译者阐释可见,他们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基本含义,但译者身份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也使得其译文侧重有所不同。通过对其译文分析发现,译者们综合运用了直译与意译法、语境化释译法、增补翻译法、加注翻译法、音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不同方法呈现了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生态意蕴,不同译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将老子生态思想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本文以《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沃森和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以及德效骞和沃森的《汉书》英译本,分析不同译者在英译礼俗术语时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对于礼俗术语的概念均进行了语义重构,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英译倾向,如音译加类属意译、描述性对等、文化对等、功能对等、自然化翻译、内涵明晰化、文内注释等,以期达到术语译文与源语术语的概念融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当前语境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为理解、分析和评价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选取许渊冲、阿瑟·韦利以及詹姆斯·理雅各三位译者的《蒹葭》译文作为分析材料,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探讨不同译文之异同,从而助力中国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升和中国诗词文化“走出去”。此外,本翻译研究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增强译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籍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对《论语》中“仁”的思想含义的英译对比,分析译者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翻译动机的支配下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指出我们应人性化的去理解译者在其译作中所担负的角色及对作品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孔子用《论语》之中“恕”来概括其道德标准,通过对此哲学术语的历时性译文对比分析,可以详细观测到各译文差异的潜在原因,在于译者主体翻译阐释过程中,呈现出对“音”,“形”和“义”三个元素的操控.结果发现,中国哲学概念的翻译,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诠释行为.  相似文献   

9.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对可能出现的亏损现象进行补偿的七种语用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直接翻译加脚注、直接翻译加修饰语、直接翻译增加隐含意义、音译、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合用、转换文化意象等.本文认为,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在确保原文文化意象不会亏损的前提下,译者应尽可能地使译文释义性相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使其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肩负起传达原语文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0.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忠实”被捧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出现了“信达雅”“化境”等概念。其本质都是将原作视为“绝对标准”,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判断标准等多方面的影响。译者的思维模式等决定了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而决定了译文的文体构型特征。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俄汉互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不译等。翻译方法是翻译界永恒的话题。翻译方法的恰当运用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直译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十分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特色,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含”的统一。意译的关键在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精神内涵,细节上无需过多讲究。音译、不译、释义等是对直译和意译的补充。本文以分类说明、举例论证的方式分析不同翻译方法的特点及运用。实践证明,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对原文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分析是得出高质量译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悲欢集》收录了中国传统昆曲名剧中的二十六折,由美国纽约昆曲社顾问兼首席翻译汪班先生翻译出版.汪班先生在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演出本翻译的无注性、即时性和通俗化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不存在冲突,不产生交流障碍的内容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逐词翻译或直译等翻译方法.而在处理文化词汇时,译者更多地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及意译、转译等翻译方法.从而翻译出通俗易懂,适合舞台演出的译文来.  相似文献   

14.
常留英 《天中学刊》2015,(2):110-114
音译不仅是语义代偿的一种手段,也是译介外来事理的重要途径。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清末民国的科技政治翻译,音译一直是吸收外来语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译者追求译文"信"的手段,是确保译名统一、不滥、免争的有效方式,也是在强势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译者求异尚新、求便图易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根据德国译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译者为了达到委托人的已定目的,针对不同的译语读者,可以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诺德的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杨宪益意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霍克思则意为西方读者提供消遣读物。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处理了人物对话中仿词的翻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优秀译文。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4-3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势,译者应基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和形式特点对其灵活选择。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应在能够保证译文准确易懂且不会引起文化误解的前提下使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直接复制原语文本的语义翻译、增加注释的语义翻译和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如果因语义翻译的使用而导致译文内容的错误,甚至带来文化冲突时,译者就必须选择交际翻译,通过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优先保证译文的易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当前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研究中较为流行的翻译理论。它强调译文要在译语语境中努力实现文化交际的目的,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摆脱了对等翻译的局限性。本文以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运用翻译目的论之目的、连贯和忠实三原则分析译文,认为译者恰当地将英文字幕融入更加符合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语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有指示作用,而译者所持的翻译立场直接决定其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继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文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海明威著名的电报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在《老人于海》写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翻译《老人与海》时,译者若能遵循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原文的期待,译文将会无限接近原作者对原文的期待,从而使译文读者读完译文后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无限接近译者(原文读者)读完原文后所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翻译旅游资料要做到“内外有别”,恰当采取变译策略,达到文化传真,对中国旅游资料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