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知识计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对知识计量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研究思路.知识计量研究在对象维度、层次维度、内容维度、学科维度、特征维度、领域维度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为知识计量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是iSchools的重要特性。本文以iSchools中36所iCaucus院校十年(2009—2018年)发表的论文为对象,基于跨学科广度、集中度和强度等指标,分别从知识产出(发文)、知识流动(输入:参考文献;输出:被引情况)和院校层面,分析iSchools院校研究的跨学科特征。结果表明:①iSchools院校知识产出和流动都具有较高的跨学科广度和集中度。②iSchools院校的知识产出中,超过一半的论文同时涉及两个或以上学科;知识流动在跨学科广泛的基础上又相对集中,知识输入和输出中非本学科的比例都超过50%。③iSchools院校间的跨学科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跨学科知识产出与流动的聚类分析,可将36所iCaucus院校按照研究侧重点划分为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教育研究、管理学和数据科学六大类,其中图书情报类的学院占多数。④图书情报学仍是iSchools研究最重要的学科,但是占比优势不明显(在知识产出、输入和输出中分别约占23%、13%和9%)。图4。表7。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简要综述知识基因、知识单元、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的质性构造和量化分析基础,指出知识具有表型(外型)、构型(内型)和量型(量值)三型特征。用逻辑分析法从现象到本质揭示知识表型特征,包括语言文字型、公式符号型和图表图谱型;知识构型可用学科类别和特征概念标识;知识量型可基于数据或信息计算知识量。进一步提出用知识花图式和知识花程式展示质性知识构造与量化知识分析。由知识三型特征引出知识变换三假设以及学术评价"对标法";揭示质性知识构造适合解析静态知识特征,量化知识分析可延伸处理动态知识演化。质性知识构造与量化知识分析同时适用于剖析知识客体和知识主体,并独具学术评价应用价值。倡导通过知识分析创新图书情报学,同时也通过图书情报学促进知识之花盛开。  相似文献   

4.
为改变以往研究局限于从学科或地域交叉单一测度探究该跨度对科研协作知识交流影响的做法,本文融合分析学科交叉和地域交叉两个测度对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形成的复杂影响过程。先构建起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并设置节点、子群、全网各维度特征分析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根据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值分析得到元网络特征;再分别从地域交叉和学科交叉两个测度分析得到这两个子网对应的在节点、子群、全网各维度的特征;最后建立起地域交叉和学科交叉子网与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系,得到学科交叉、地域交叉在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知识图谱,从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和作者合著等角度,对2000~2011年间我国体育学科学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为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体育学来源期刊发文及引用。本研究对我国体育学工作者把握学科研究脉络,遴选高影响力著作、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在我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探究目标学科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科,对促进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其知识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跨学科引文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类似于理想流体的流动——由势能高处向低处流动,促进低势能学科的势能增加。引用物理学中的重力势能定理,从引用质量指数和学科地位高度指数两方面构建学科势能模型。以图书情报学为例,计算2012—2016年和2017—2021年两个时间段图书情报学引用跨学科文献所拥有的学科势能及势能差。根据学科势能和势能差的大小,识别图书情报学主要知识来源学科,并探讨知识输入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 /结论 ]实证研究发现: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科;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应用与理论经济学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入呈增长趋势;自然科学各学科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输入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全面了解图书情报学(LIS)学科知识影响力,对于明确LIS的学科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以Wo S数据库为数据源,将2000—2019年间LIS 573篇高被引文献作为知识输出源,通过回溯的方式获取来自非图情学科的施引文献85 638篇,参照比格兰模型对施引文献所属学科进行划分,利用LDA主题聚类对施引学科主题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LIS知识输出至多元的学科和主题:来自其他学科的施引文献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主要施引学科(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地球科学、工程学、生物学、政治学、化学、农学等;从主题分布情况来看,来自其他学科的施引文献主题多元,且这些学科的不同主题对LIS学科知识的引用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不同学科主题演化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曾文军 《新闻战线》2015,(2):165-166
体育学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重大。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怎样使学生了解体育、了解体育学,体育学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途径。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对体育课程必须下更大的功夫,从教学盲点和现状去探讨方法研究,在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趋势中平稳地发展下去,满足学校科学发展化的要求,建设完整的体育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综合不同的知识研究方法,依次探讨中国的视觉传播研究“如何发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有哪些发现?”:首先,在知识社会学视角下,追溯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起源问题,分析其产生于新闻摄影与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的深层原因,及其从策论研究到理论建构的早期历程;其次,基于文献计量学路径,梳理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核心问题域在媒介形态演进中的变与不变,以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文化学等不同学科所生产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继而,借助知识谱系学思路,从本体和方法两个维度勾勒国内视觉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树;最终,基于上述探讨总结现有研究的得失,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学科交叉融合使得学科间知识交流日益频繁,从个体引文网络和整体引文网络入手,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知识流动进行量化分析,对“新文科”背景下该领域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2016-2020年23个学科450本期刊的论文引用关系为数据源,基于个体引文网络,从23个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互引关系确定模糊规则,利用Matlab进行模糊推理,确定学科知识固化程度;基于整体引文网络,运用“累积”的思想,计算学科知识累积流动率和累积影响力,根据知识流动情况划分学科类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从个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语言学、体育学、法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较高,统计学综合知识固化程度最低;从整体引文网络视角分析,将该领域23个学科根据知识流动划分为3种类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累积影响力最大。研究发现“累积”思想对学科的评价效力优于直接引文分析,能够挖掘“隐藏”的学科知识流动潜在信息,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科研合作角度出发,学科知识流动是指科研学者在共同的科研过程中,将相同或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最终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设定恰当的计量指标,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以独著论文中的学科知识流动表现为基础,对比分析科研合作视角下的学科知识在学科内与学科外的流动表现及其变化。最后对中国、美国、日本3个国家在此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流动差异进行分析,展示各个国家药物化学领域的学科知识流向及其研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归纳分析知识科学视角下国际知识融合研究主题和内容,探索其研究趋势,以期为图书情报领域开展知识融合研究,进而促进知识服务和情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系统梳理Web of Science中1990-2015年的相关文献,通过逐篇阅读、提炼和总结,从实现路径、评价、系统和应用研究4个方面进行主题分析。[结果/结论]知识融合的实现路径方面主要包括基于语义规则、基于贝叶斯网络、基于D-S理论和基于知识挖掘的知识融合;知识融合评价研究方面开发了具备属性值的融合知识测度和自适应评价机制;知识融合系统研究方面,在经典的KRAFT知识融合系统基础上,开发了KnoFuss等知识融合系统;知识融合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有面向网格环境、面向近似知识、面向网络文本和面向企业知识的知识融合。未来几年知识融合的研究趋势有:知识体系结构的优化,融合算法的改进,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以及结合大数据环境等社会背景和面向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型知识服务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链节点企业互动学习的自主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描述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互动学习过程,研究和分析组织学习对于知识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影响;在组织学习过程与知识创新产出关系描述基础上,界定基于互动学习过程的知识创新产出关系,分别构建创新主体的知识投入均衡和创新主体上游节点的知识溢出均衡模型;通过均衡过程分析,探索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及相关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述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知识存取。知识存取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增值性特征。知识存量是知识增长的静态表征,是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储备水平,反映知识的组织状况和供应能力;知识取量是知识的动态表征,是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动总量,反映知识的扩散速度和水平;知识质量是知识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系统知识现实与潜在价值的总和,反映知识的直接效用和耐用程度;知识变量是知识在存取中的变化值,是系统知识的变化总量,反映知识在存取中转化的程度。知识存取,正是要努力地实现客观知识朝着理想的增函数曲线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探索学科间知识交流活动,明确学科结构,对其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观察其知识的流入与输出情况,包括知识从哪个学科哪些方面流入以及输出到哪些学科哪些方面。[方法/过程]选择图书情报领域12种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以CNKI的学科分类为标准进行学科划分,使用可视化软件工具Gephi,从参考和引证两个角度探讨图书情报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情况。[结果/结论]图书情报学科与计算机科学、基础科学综合、经济管理等学科联系紧密,学科结构趋于稳定;图书情报学科的参考总量远远小于被引总量;自引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和外部学科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柏嵩 《情报学报》2005,24(1):75-81
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事业提高技术、竞争、商务和策略智能的重要手段。但它们存在共同的不足:系统的动态参与性程度不够,表现为系统的知识只能被静态取用和系统的维护是封闭的。本文提出基于本体的开放知识管理方法OOKM(Ontology2basedOpenKnowledgeManagement),旨在构建一个三层结构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开放性为核心,从三维———理解的共享型建立、知识的开放性集成和本体知识的(半)自动化构建,分多个层次系统化地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开放性实现。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开放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然后讨论OOKM的关键技术,包括本体学习和本体演化技术。  相似文献   

17.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conflicting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science news and knowledge, and its subsequent influence on attitudes. Such mixed sentiments could arise from the vagu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icates science knowledge into factual knowledge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It also compare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between news attention and public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A survey of 967 Singaporeans showed that news atten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factual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The findings reveale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knowledge and news attention than factual knowledge and news attention. Additionally, factual knowledg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ublic support for S&T, but subjective knowledg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ublic support for S&T. The contrasting directions of these associations demonstrate that factual and subjective knowledge are two distinct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Practically, the findings can inform policymakers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tioners about effective public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 initiative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guidelines for newsmakers in news reporting about S&T.  相似文献   

18.
介绍随着我国R&D投入和产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快知识共享意义重大。考虑到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中的作用,对传统的三螺旋模型进行拓展,构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公共科技中介机构”的知识共享四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四螺旋结构互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To study the explici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pattern of a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s a tedious process as it deals with multiple subjects. Also, man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such as peer review process, awards and honors received by the constitute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grant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to study the pattern followed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Not all of these indicators will be giving the same message, and the choice of which one to select will depend on the type of research being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ze explici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publications of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over a span of 10 years from 1996 to 2005 are considered as given in the multidisciplinary database SCOPUS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According to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of IISc is on the ris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 Biological science,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is high. Although a clust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demarcations between row elements and column elements, no useful interpretation could be drawn.However, this analysis has to be carried out further, by factoring indicators from research input as well as other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lici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highlights what is interesting, and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in which further inquiry should be d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