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之所以能掀起电视界的轩然大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次革命性的思辨运动,原因当然很多,聚焦点则在于:是“自然纪实”?还是“主题表现”?这个最本质的问题,是电视纪录片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一直争辩不清。  相似文献   

3.
曹陈观 《声屏世界》2011,(12):40-42
《城市之光》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纪录片,与我们熟悉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片相比,《城市之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带来一场纪录片的“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4.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是一种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主观性却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影片中,直接决定了影片的主题选择、镜头语言和创作风格,并让纪录片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茶马古道:德拉姆》是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本文将“作者论”的概念伸发到导演对纪录片营销方面的影响,以期拓宽纪录片作者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重逢的日子》《再会》两部纪录片都是以“人”为主题,真实地记录了离散45年之久的结发夫妻“团聚一离别一盼望团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9.
张鑫 《青年记者》2020,(5):56-57
纪录片是“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性。BBC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包含了“他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真实认识和内在想象。本文选择了2000年到2019年32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通过对样本纪录片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国形象在“他者”视野中的变化以及中国形象“他者”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严英  崔敏 《新闻世界》2010,(11):219-221
《可爱的动物》是一部记录非洲西南部沙漠动物原始生态实况的自然类纪录片。影片以拟人化手法,生动的展现各种动物的自然生存状态。影片结构设计上以动漫地图标示段落,有着活泼简明的科教特征。其谐趣温和的旁白、直达心灵的音乐、暗喻丰厚的剪辑手法显示了导演加美·尤伊斯(Jamie Uys)影片制作上纯熟的技艺。这部影片通过对动物、自然、生态的主题刻画,从而启发人类社会反思其对地球生态环境所负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侯彦恒 《青年记者》2017,(23):103-104
《新丝绸之路》的主题设置 《新丝绸之路》是2005年拍摄而成的一部十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是整个纪录片的总主题,统领着整个纪录片内容的划分和组织.各个分集有各自的主题,如第三集《草原石头祭》,讲述草原民族的迁徙历史,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讲述佛教文化与思想的传播,等等.纪录片通过还原历史上的丝路风貌和人文特色,达到让观众直观了解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由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广州电视合作为大会执行机构的 200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干2005年12月6-11日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通过一系列评优、研讨、中外优秀纪录片展播以及中外纪录片交易,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纪录片制作人以及专家学者的眼光。一、评优:以“今日女性”为主题本届大会将关注目光投向了“今日女性”这一特定人群,要求与会纪录片通过影像真实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14.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何炜 《新闻前哨》2005,(6):46-47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  相似文献   

16.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那时候的纪录片更像是长篇幅的新闻,要注意新闻要素,要真实,有典型性,要具有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随着这种传统的延续,电视工作者往往把纪录片与电视剧对立起来,一方面是由于真实与虚构的对立,另一方面是教育、宣传与娱乐功能的对立。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例如:《收租院》、《话说长江》、《雕塑家刘焕章》、《泰山》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镜头语言优美、主题积极、紧跟时代主旋律。但是同时又显得过分严肃。因此一段时间内,观众不能认可这种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8.
吉平  刘昭 《传媒》2019,(2):67-6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新丝路题材纪录片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范畴,更多的关注当下丝路上正在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往来。《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带一路》等纪录片,在宏观层面弘扬协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微观层面上则展现了丝路沿线人民勤劳、勇敢、拼搏的人性之美,承担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传播丝路精神的时代使命。跟以往丝路题材纪录片相比,新丝路题材纪录片具有一种新的美学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电视新闻纪录片?这是近年我国电视传播实业界和理论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本文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纪录片”,但又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为廓清认识、指导实践,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兴衰、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概念认定及其发展三方面展开阐述。一、纪录片的兴衰1.纪录片的兴起(1895-1910年)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咖啡馆地下室里第一次公映电影,上映的是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纪录影片──《工厂的大门》,同时放映《火车到站》、《婴儿喝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纪录片的大力扶持,以及一批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的热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的繁荣之后,纪录片又呈现出复兴的姿态。频道化为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媒体环境也为纪录片带来新的变化与方向。顺应潮流,与时代同步,《新视觉》这档已经播出十四年的文化艺术专题栏目,也相应地在选题方向和节目形式上作出改变和突破,尝试纪录片的制作形式。但周播栏目内的纪录片,决定了其小成本投入、短周期制作、片子时长固定的特质,如何在诸多的限制中制作出不失水准、仍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本文拟以《新视觉》栏目曾获得第23届中国纪录片十佳短片的《打开嵩口》为例,从角度切入、主题提炼、片子架构等方面探讨怎样从实际操作中提升栏目内纪录片的质量和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