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觉得”的语义入手,引出“我觉得”。“我觉得”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可以视为话语标记,其核心意义为“表达主观判断及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来自北大语料库的例子,介绍其出现的位置、使用的模式,并从语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该话语标记的语篇连贯功能和元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主观战斗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表现;二、创作过程中主体必备的心理素质及其能动表现;三、创作的动力源泉或人格保证;四、创作中主、客体发生审美联系的运动方式和结果效应;五、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3.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4.
“绝了”最初是由动词“绝”与动态助词“了”组成的动词短语。随着“绝了”前面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再由动词扩展为形容词,加上语境的类推扩展和重新分析作用,“绝了”不断固化和主观化,最后通过句法外置,演变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绝了”具有特征鲜明的篇章衔接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汉语的对话口语中得到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明晰“功夫”作“武术”词义的发展过程,为学界对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探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功夫”的词义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寻找和解析其“武术”义项产生的过程和理据。文章分析了“功”“夫”“工”“力”的造字本义和“功”“夫”的结合组词理据;整理“功夫”最早出现的两汉碑刻文献和书面文献资料语证,解析其早期词义;以时间为线索,搜集“功夫”从古至今的文献使用例证并对其用法和词义演化过程进行解读;最后,借助辞书和语料库,对“功夫”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分析,结合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发展解读“武术”义项产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功夫”向“武术”词义发展演变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功夫”在两汉和魏晋时期是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官方大型工程”,后被宗教引入,指为其教义而进行的“实践投入”和达到的“水平造诣”,进而可泛指任何技艺技能上的实践投入和水平造诣,在近代演化出“(中国)武术”义项,并由海内外华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国际交流等方式传播到国外,使得“Kung Fu(功夫)成为一个国际通用词语。  相似文献   

6.
电工实训旨在使学生由学习型转向能力型,使其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实训过程中的“导向”、“熟练”、“应用”,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回心”与“转向”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在“竹内鲁迅”的语境范畴内具有特殊的内涵。二者的对立源自于二者根植的文化差异,其差异最明显地表现为:“回心”过程具有“抵抗”这一重要的内化否定的中心环节;而“转向”过程则没有中间环节,是一种外在的转变。虽然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均属于关于“改变”命题的选择。“回心”与“转向”二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同作为“改变”的方式,二者的存在共同体现了人类社会永恒的追问与普遍的思考。因此,二者的种种差异并不影响二者的对话以及和解,且这种对话与和解是必要和值得的。  相似文献   

8.
对比英语写作教学中“结果法”与“过程法”的实效,笔者认为“过程法”更符合第二语言 习得规律,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将“结果法”和“过程法”合二为一的新的范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9.
“过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过程教学”是提高教师课堂调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深化对“过程教学”本质的认识,探索设计“过程”及实施“过程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师要把握“过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原则,注意“过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方法与情感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入”和“出”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基本阶段,也是两种基本方法。入乎其内,方能“见得亲切”;出乎其外,方能“高情致论”。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四史”教育要求,高校要充分依托现行教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纲”,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为“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明确课程要求,挖掘教育资源,贯通教学过程,使大学生经由“纲要”之门,步入“四史”殿堂,厚植史学底蕴,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12.
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思想感情。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内容,决定了文艺鉴赏伴随着“情”与“理”的活动。“情”与“理”的融合构成了审美鉴赏过程的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运用物理学中有关“波粒二象性”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结合逻辑推理与唯物辩证法,在分析得出“武术中‘势’的神秘性根源于所存在的‘不确定关系’与其符合‘互补原理’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术中“势”应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假设,并分别运用粒子性与波动性对该“势”进行了解析性研究。研究表明:武术中一个“势”应是由“形”组成、“气”连接、“神”控制、“节”转化的完整过程。这为进一步深层剖析武术中“势”的机理提供了一种较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统教育认为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 ,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 ,乃至会误人子弟。前者重在“给” ,而后者重在“引”。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必须树立新的育人观 ,研究育人的新途径。过去 ,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 ,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之事 ,而当今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要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托尔斯泰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认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财政本质、立论基础、所有制基础及财政职能等方面分析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立认基础,是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公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模式论,以“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立论基础,是建立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私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故双方关于财政职能的涵义与具体内容也不同。其次,从财政本质、财政四要素和财政的理论框架等方面揭示两者的统一性:“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与“国家分配论”是一致的,前者是“国家财政”这一“财政一般”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两者的财政定义均可看成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要素的统一体。两者都认为财政运行过程包含“收、支、平、管”等内容,即财政活动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管理等运动过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在整理关于教育叙事问题的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的概念,在学者的论文中多次出现,为避免混淆滥用,有必要再对此进行一下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反复性“V来V去”格式中V的范围及分类,确定其中的“来”“去”在F1类格式中有模糊的方向义,F2类格式中方向义完全消失。并从构成此格式的三个语义成分:名词性成分、动作主体和后续句来分析得出此类格式有主观结果义和客观结论义。  相似文献   

18.
“有”和“无”是一对原括动词,“所”作为名词也是原括性的;“有所”“元所”最初都是实词性的。它们向起音节作用和构成所字结构两个方向虚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孕育并分娩出结构助词“所”。  相似文献   

19.
加兴趣,减约束;加引导,减灌输;加“过程”,减“结果”;加质疑,减结论,是新课程下科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课程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低、中、高年级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在实验中培养。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中 ,教师既要精心启发、引导和讲解 ,也要让学生实际操作 ,亲自去尝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正确实施教学 ,把握好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扶”与“放”的尺度。1 处理好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扶”与“放” ,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的熟练程度和实验操作的难易进行。在学生缺少应具备动手能力的情况下 ,教师多“扶”一些是必要的。如第九册《沸腾》一课 ,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