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中国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出版行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互联网+”思维下数字艺术类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为例,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影响下,传统出版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依靠“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引擎驱动,通过开发微课版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相结合等形式,满足用户需求,适应市场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及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统设必修课《宏微观经济学》的使用教材作了分析,并对该课程的教材修订提出建议。其目的是探讨试点开放教育“专升本”专业及其学科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教育出版转型的实现形式是“互联网+”教材出版,本文通过阐述“互联网+”教材的定义、特点、意义、实施条件和实施方法,为日益兴起的“互联网+”教材出版提供借鉴,为教育出版转型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晴  朱哲 《出版广角》2016,(22):75-77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编写和出版的《新思维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既有完备的英语知识结构和培养体系,又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媒介素养等方面的突破创新,充分突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全人教育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互联网+新思维,教英语育全人”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理念.  相似文献   

5.
姚丽亚 《青年记者》2016,(29):103-104
随着国家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及以互联网思维推动融合发展战略的确立,互联网思维能力成为未来新闻、编辑、出版等传媒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这对当前高校出版类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互联网思维主要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①高校出版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学等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将互联网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之中,更不必说设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康蓉 《中国编辑》2018,(8):70-7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确立了"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编辑需完成思维及全流程工作内涵的转型升级,即项目策划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互联网+出版"的转型升级;塑造并持续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与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互联网+"式互动的新产品;营销推广实现从"流量思维"到"流量池思维"的裂变。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和天津市委关于互联网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要求,选拨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录严、作风正”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以更好地适应“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的需求,北方网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规划,提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抓紧对员工专业技术的培养,并进行政治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徐伟 《新闻战线》2023,(4):55-57
发挥法治主流媒体作用,需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由“相加”转向“相融”,推动法治宣传主力军全面进入网络主战场,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推出一大批主题鲜明、质量上乘的新闻报道,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法治理念更深入人心,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让法治报道更有温情。  相似文献   

9.
王威 《出版参考》2017,(9):62-64
新体制、新业态、新技术产生教育出版的新需求,也提供了新可能.人类社会的变迁,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升级,推动了智慧学习的研究与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在“互联网+”环境下,设计、开发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智慧学习平台,将线上平台资源和教材打通,形成“书网互动”的020模式,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融合发展,探索一种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出版文化和出版宗旨上,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介素养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薛鑫 《出版广角》2018,(3):41-43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电子书、数字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出现新的变化,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抓住受众的需求,从内容制作、展现形式、人才培养等多方发力,数字出版才能搭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列车.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之间存在必然的供需关系,而目前现状是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的供需矛盾突出,二者处于失衡状态。法学教材是法学院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入门必备,司法职业培养目标与法学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对等是当下法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从法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入手,改良法学教育,是实现其与司法职业之间最大均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课程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评价。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新闻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隐忧,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教育严重脱离新闻实践”,而当前的新闻实践自身又在整体上向新媒体转型,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引领传媒变革的统摄性思维,新闻教育如果不能紧跟新闻实践的这一重大转型,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差距,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探究互联网思维影响下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评价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形态教材应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信息新技术,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设计,多维度延伸,借此充分发挥传统教材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优势,满足读者多种形式的学习需求,进而扩大教育资源的受益面,达到提高教学资源收益率的目的。本文以新形态高职教材为例,探讨新形态高校教材的策划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出版广角》2015,(16):121-122
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业界热议培养“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
  2015年11月5日,时值邹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京举行。全国出版界近200位代表相聚在一起,畅谈如何继续弘扬和传承韬奋精神,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巡视员李潞在致辞中说,韬奋同志的爱国、奉献、创新和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弘扬韬奋精神,培养新型出版人才,要求我们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产学研和行政部门共同努力,为出版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在主题论坛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做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弘扬和继承韬奋精神,就要做好“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高度重视生成内容专业人才、知识经济管理人才、信息营销复合人才、客户服务管理人才、既懂互联网又通传统出版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围绕“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打造新型出版人才队伍、媒体融合时代出版人才的需求与应对等议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建尧等10余位代表先后发言,其中既有理论上的探索,也有对实践的总结。大家认为,唯有对新生业态积极学习并迅速适应,既懂出版专业又懂网络传播的出版人才,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展露身手,成为行业翘楚。  相似文献   

16.
汤强 《现代出版》2005,(2):46-48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入贯彻实施,中国的法学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们的法学教育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很多高校上马法学本科专业速度之快、司法考试报名人员之多、原有专业扩招之猛、报考法学专业的考生热情之高,使法学教育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是对法学界抑或教育界来讲都是喜事。法律专业学生人数的明显增加,对法学教材的需求量也呈正比例增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运用互联网生态思维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的策略,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切合互联网时代对应用型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EAP教材的开发与出版对专业人才的语言与思辨能力、全球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外教社、外研社、高教社和上交社开发的大学英语EAP教材,探究其优势和不足,指出未来我国学术英语(EAP)教材的出版与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定性、教材定位、多元需求、数字产品等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5月13日,由湘潭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湘籍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法治建设与湖南法学教育研讨会在湘潭召开。湖南省领导谢勇、江必新与李步云、郭道晖、蒋碧昆、漆多俊、姜明安、徐孟洲等50多名湘籍著名法学家齐聚一堂,研讨中国法治建设,并对湖南法学教育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认为,湖南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都有较大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湖南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与工作在全国各地的湘籍法学家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湖南人  相似文献   

20.
乡村问题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政界到学界无不对其倾注极大的热情.然而,遗憾的是法学界对乡村问题的真正关注也仅仅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是法治建设的后发国家,自改革开放法学恢复重建以来,面对“幼稚的法学”,国家只能走“外源型法治道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法治建设,从西方法治先进国进行大量的法律移植,试图迅速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于是,大量现代性法律话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其后出现了“水土不服”与“法律语言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