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健康谣言频发,《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其中六个都属于健康谣言。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健康谣言的产生和消弭就会发现,"沉默的螺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意见领袖的登场又使健康谣言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放大谣言,要么辨明真相。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模仿"效应与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对健康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提出,为平息健康谣言的传播,首先要完善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才能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网络社会”的概念与巴尔特符号学的“神话”理论,对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探析.在阐明网络谣言生成语境的基础上,对典型个案如“秦火火微博谣言”进行符号学解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以期减轻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构建一个更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慧 《今传媒》2016,(7):38-40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写于1990年,作者是著名美国中国学家孔飞力先生.此书通过对1768年最初发生在江南地区、而后逐渐蔓延到全国大范围地区的“叫魂”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了“叫魂”背后的社会乱象,最后落脚在君主专制下的官僚制度的演变以及权力体系的运作上.本文旨在从百姓、官僚和皇帝三个层面来揭示乾隆盛世下的真实面目,以叫魂案为线索揭示出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社会真实情况;并进一步对“叫魂”案中谣言的传播进行重点的研究,运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所提出的“谣言公式”(R=I×A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对叫魂谣言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叫魂谣言背后的心理传播机制和社会机制等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恩界  张晓明 《新闻世界》2011,(12):179-180
通过对一起恶意网络谣言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谣言阶段中,网民舆论由于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表现出“讽刺受害人”倾向;在谣言澄清阶段网民舆论开始向“同情受害者”转变,而网络印刻效应可以作为解释网络论坛舆论发生、转变的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1.
公共健康传播中的危机信息演变不仅体现在媒体对危机报道所产生的认知风险,而且也体现在智媒时代的个体赋权使得危机信息的风险传播进一步强化,从而恶化舆论引导环境上。危机信息报道形成“脱域”下的风险传递,而危机传播的信息演变充塞着公众的情绪传递与对抗焦虑。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信息识别,科学把握舆情趋势;公众需要做好风险认知,提前研判心理情绪,建立舆情风险与信息风险的双重识别机制;媒体需要强化信息倾向报道,放大正向报道效应以实现风险社会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12.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意指“用户内容生产”)时代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让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信息把关缺位滋生不少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主体去中心化、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裂变式与危害广泛性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的复杂动机、涉性与猎奇的敏感话题、受众偏爱的视频表达方式和部分非理性公众是导致网络谣言在信息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网络谣言乱象,多方主体应协力共治,让网络谣言无处遁逃,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姚宇 《采.写.编》2022,(2):126-127
新媒体时代下藏身于网络平台上的谣言层出不穷,混迹于真实信息中的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着事态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容易演变成二次灾害.本文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成因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董轩志 《今传媒》2013,(10):22-24
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子睿 《青年记者》2021,(2):107-108
突发疫情的信息不对称、官方与民间意义空间不通、舆情疏导失范等使谣言泛滥。为确保信息公开透明,抑制潜在社会风险,本文从社情、舆情、疫情的角度提出谣言治理措施:"把关"信息传播路径,将专业知识上升为社会共识;构建舆情治理机制,强化疫情预警机制;引入科学治理思维模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辟新的谣言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7.
孙燕 《新闻界》2012,(2):47-52
突发事件之后常伴随着以谣言频发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危机,在本文案例中,网络谣言“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传播进程呈现一致.网络媒介为参与者提供各种互动工具,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在谣言传播中扮演着“幕后推手”与“正面引导”的双重角色.网络谣言的散布折射出突发事件之后社会的集体情绪和参与者的群体行为.为此政府需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网民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卞文阳 《青年记者》2017,(21):47-48
谣言,这个曾经人们以之为耻的“恶之花”,如今却成了舆论场上的“新时尚”.这是危言耸听吗?2017年以来,多次舆论纷争都和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相关联,如“聊城于欢杀人案”“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都有大量谣言产生、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融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网络谣言,就是通过网络发起、传播、讨论、发酵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中发布信息时,谣言就成了信息场、舆论场中难以杜绝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刘晓丹 《今传媒》2013,(6):91-93
在风险社会,媒体是风险信息沟通系统中的重要因素。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中,媒体是重要的风险放大器,它通过传播风险信号、污名化、涟漪效应等,强化了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媒体传播和放大社会风险,还关乎新闻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的建构逻辑。除了纸媒、电视外,研究媒体与风险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影、科幻小说、互联网等其他新媒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受逆火效应影响,辟谣信息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信息个性化角度提出抑制逆火效应的方法,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新策略。[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个性化技术及认知资源匹配假说理论,通过对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辟谣信息进行分组实验,验证个性化程度高低对辟谣信息及信息受众处理辟谣信息所投入的认知资源的作用影响。[结果/结论]个性化程度高的辟谣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信息受众心智网络中关于谣言的原有观念及相关知识修正,而这一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个性化程度能够正向的影响信息受众自身的认知资源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