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一种新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教育学进入近现代以来一直不可或缺的紧迫任务。"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凸显了教育学的本质意义,它是关涉生命诗性成长的诗学,它把教育导向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美化、生命形式的变革,诗意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以点化生命的教育作为教育学建构的原点。但是,"生命·实践"学派依然面对着一些挑战,比如世界的物化、社会的消费化和人的机器化;教育的规训化、生命的平庸化,以及生命教育的普世化等。  相似文献   

2.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其理论生命意志、冲动绵延在存活、调控、生长、繁殖机制之中,共同支撑着"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动健康成长。教育理论生命的存活机制不断地吸收有益于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同时也在"换"掉各种不利于其生长的因素,调控机制通过内、外协同运作,调控教育理论生命的"序态";由"生长素"维持的生长机制,促使教育理论生命在创生的同时不断强健;繁殖遗传机制虽隐而未现,却是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生命成长而努力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概念体系,进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所构建的学派概念体系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类:学派全新性概念,如“生命·实践”;学派更新性概念,如“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学派衍生性概念,如“自觉→生命自觉”。相较于其他教育学概念体系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具有自身概念体系的特质——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理实观”,主要表现在:在基本位层上以“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中的“基本”;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理论作为基础的理论“细胞”再生;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中间地带”提出第三条道路“转化逻辑”。  相似文献   

4.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本纳相会上海,就教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本纳对普通教育学、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对"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成员提出的关于复杂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德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回应。叶澜就教育学科的独特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消极经验的价值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双方一致认为,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叶澜教授及其率领的团队创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这一教育学派的形成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成熟,而且还标志着中国教育研究者的价值与方法的时代转型。叶澜教授及其团队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既从理论上开始反思并建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  相似文献   

6.
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道德教育目标;以"经师与人师融通合一"的扎根式研究路径,促进了一个多边联动的"学术共同体"的诞生;立足基础学科:"全方位"引领德育发展;创建新的班级文化:致力于建立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9.
回归突破,是叶澜教授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探索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之路的鲜明有力的表达,由此可见其中折射出之人格的境界、教育的本真、思想的厚重和精神的丰碑。品读《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词句炼达,思想深邃,展现学者的高贵品质、独到的分析框架、切中的逻辑推演和精彩的话语体系。对学派的延展之见和论说的期待,借以表达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智慧既是教育智慧的理论形态,又是教育智慧的引路人和催产婆。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它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具体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置身式的爱”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对教…  相似文献   

11.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叶澜关于"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这一命题蕴含着的人学教育学思想做出理论阐释,并将此作为走进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从而为全面理解叶澜人学教育学思想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自《教育研究》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1(以下简称"‘生命·实践’学派")一文以来,十年的光阴已逝,这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新芽",到底开出了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一直为学界同仁所瞩目。新推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敞开了一扇可供一窥的窗户,筑造了一个可让他者驻足其上一览风景的平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交互生成的教育学研究道路的走出。……这一学派经多年努  相似文献   

14.
"新基础教育"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版本,创造了我们时代思想与行动统一的典范。新基础教育研究启发我思考了四个问题: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我们应该怎样为教育实践服务,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学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是把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和反思的对象。教育学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于“置身式的爱”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于对教育生活经验与细节的敏感与体悟。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故乡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在中国已历百余年之久,众多教育学者努力追求教育学的"中国化"虽成果显著,然终未能实现百年梦想。回望,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其内在发展逻辑,教育学在中国大体经历了由追随到自立,由简单到纷繁,由"破""立"到创生等的过程;反思,创建中国教育学的呼声日隆,并在新世纪由理念走向现实努力;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建探索,为中国教育学的创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将中国教育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世界的教育学之林赢得了一份尊严。对于"教育学与其他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关系",首先,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或者说有自己的学科之眼。其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由其他学科直接相加组成"团",而是需要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中,作出与研究主题相关认识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与以往观点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则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渗透的、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9.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以其精当的人生和学术智慧、炽热的情怀和胆识过人的学术勇气向诸多蔑视教育学科的"他者"甚至轻慢自己的教育学同行展开了不懈的抗争与努力,为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争取必须的地位和尊严发出了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呐喊,在思维断裂处寻找教育学的逻辑和教育学人的自信。"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准确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创立的当代中国教育学派,是汲取了人类教育智慧并融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的教育思想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