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3.
萧红在对国民性批判主题上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呼兰河传》是其解剖国民性的最好标本。文章从大泥坑、精神盛举、集体无意识三个角度,分析萧红笔下的"看客"群像,揭示其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层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 鲁迅和郭沫若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两位巨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两颗明星。他们生前虽然未尝一面,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的革命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且先不说别的吧,仅从郭老步鲁迅诗韵写的几首诗来看,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五位青年党员作家李伟森、柔石、殷夫、胡也频、冯  相似文献   

6.
辨析 "丁玲信 " 事件对鲁迅与沈从文的影响,及其后的微妙关系和相互评价,揭示鲁沈精神性格相通处与美丽处.  相似文献   

7.
"局外人"和"看客"分别是加缪和鲁迅塑造的两种人物形象,他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他们身上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比较的价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类形象及形象背后作家的美学思想与文学精神,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两位大师,是飘扬在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两面光辉旗帜。他们两人虽因一时误会而“或曾用笔墨相讥”,但能“同气相求”,在大战斗中,“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郭沫若与鲁迅确曾有过“笔墨相讥”,即文字之争。这主要是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36年鲁迅与周扬、夏衍等同志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卡夫卡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死亡的内涵。本文从色彩象征、意象表现、精神内核三个方面对二者的死亡意识进行了比较,旨在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豕蹄》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通过对两者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中探寻到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新文学大师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2.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3.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对于萧红作品及其品读,由于那个特殊年代的革命激情,以及鲁迅,胡风等的解读,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得将萧红视作左翼作家的一员,她的作品自然也汇入那个年代民族抗争的呐喊声中。然而笔者不这样认为,在本文的解读中,萧红是女性自我认知的写作,她的作品充斥的是个体灵魂的孤独自语和对生活凄凉的无奈。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李敖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思想中的彻底的现代精神与人道情怀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思考、分析和比较他们在思想、文学创作方面的精神内涵,对于中国继续健全现代国人的国民精神与寻找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民主的现代化之路,具有现实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残雪可以说是跨越时代而在文学创作精神上又有着诸多共性与差异的作家.从一定意义上说,残雪延续了鲁迅精神,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对人存在状态的描绘,对人内在灵魂的孤独写照,使他们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跨越时代的对话,但对话的同时他们各自独有的精神体系又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8.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茅盾、巴金同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的许多方面尽管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位是那样冷(冷静),一位是那样热(热情);一位是那样充满理智,一位是那样包含激情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审美旨趣上的鲜明对立和反向追求,都结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硕果.茅盾和巴金是各自凭借着自己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艺术的某种性能和特征.与此同时,在创作之初、在创作内容上,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在1927年,这两位文学家几乎同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们自觉地吸吮着“五四”时代的精神乳汁,并且力图使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当《小说月报》先后连载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时,茅盾、巴金这两位小说家的名字便升腾于中国文坛.之后,他们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于是,两个时代女性——梅(茅盾  相似文献   

20.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萧红,在《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的“荒山”和精神的“荒山”,并通过这些“荒山”,揭示了人们精神的荒凉、空虚、无聊、麻木、冷漠和愚昧。而对这些,萧红又总是给以诗意化的处理。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特殊的审美特征:“荒山”的诗意化和诗意化的“荒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