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半衰期在跨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2001—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者代表性论文(文中称参比论文)和与其研究内容相关论文(文中称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继而对跨学科、领域且发表时长分别达到6、8、10、12、14年相同年限的参比论文和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均值进行T检验和半衰期生存分析,考察高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半衰期是否长于一般论文,从而为跨学科、领域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供新的可选指标。  相似文献   

3.
高志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7,37(5):66-71
[目的/意义] 研究如何动态地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时序曲线的意义。[方法/过程] 用基于每n年和基于逐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对76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基于每n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下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类h指数的特点。[结果/结论] 得出了恰当的个人学术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式和分析指标特点。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和最具权威的最高荣誉奖,但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还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教育与科学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外国著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诺贝尔科学奖人才产生的重要作用,旨在加强我国人才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物理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为样本,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对科学家的学术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1)学术年龄在区间[1,25]之内时,学术影响力高于学术生产力;(2)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均存在较长的衰退期,但学术影响力活跃程度高于学术生产力;(3)学术影响力达到波峰时的学术年龄存在不确定性,而学术生产力可以唯一确定;(4)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最佳学术年龄区间均近似符合“黄金分割率”;(5)学术影响力和生产力与学术年龄之间的拟合关系均为三次多项式分布。同时,在文末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中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取用ISI JCR中的数据,选用被JCR收录的中国(大陆)科技期刊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代表,用One-Way ANOVA统计学技术,对2002—2008年间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学术影响力定义为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该领域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的比值。研究发现,中国SCI期刊群2002—2008年间的学术影响力没有变化。本研究提示,要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地位,有关管理政策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提升高校学报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实证探索将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应用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整理了34种安徽省省属本科高校学报的发文总数、零被引文章数量、h指数、总被引频次和h域引文数量5个独立测度参数,计算各高校学报的学术迹和学术矩阵,从h核量化测度、h尾量化测度、零被引量化测度、学术迹综合量化测度4个视角对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呈发散态势,学术矩阵中9个构成参数能够精准表征各自学术成就的分布,并且能够诠释各自学术影响力之间差异产生的个性化原因。【结论】 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形成至少需要累积3年时间,学术矩阵能够较好地区分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整体水平,能够从学术关注度、学术爆发力等个性化发展角度提升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可以作为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结果/结论]学术迹这一指标存在忽略论文合作现象、时效性差、评价不全面的缺陷,今后应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刘意 《情报探索》2021,(1):63-71
[目的/意义]探究国内外期刊在重大事件中早期知识传播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以国内外期刊在Covid-19事件中早期载文为例,分别获取论文引用等学术影响力指标和Altmetrics等社会影响力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国内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差异。[结果/结论]重大事件发展早期,国内学者发文活跃度高,但国内期刊载文率低;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相关性高于国内期刊;除180天使用次数外,JCR收录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高于未被JCR收录国内期刊,JCR收录国外期刊社会影响力要高于未被JCR收录的国外期刊;国内学者发表到国内JCR收录期刊中的Altmetrics得分、Twitter提及显著低于国内外学者发表到国外JCR收录期刊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管理学CSSCI(1998~2018)期刊文章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和建模,实证分析了学者认知开放性和结构开放性对其学术影响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学者认知开放性和结构性开放性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某一特定点之前是积极作用,之后是消极作用。通过引入职业年龄这一调节变量,研究还发现适度的认知开放性和结构开放性对于提升年轻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是可取的;对于年长学者来说,高水平的认知开放性和低水平的结构开放性有助于提升其学术影响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者职业生涯不同时期的搜索行为,对如何提升学者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设计出Excel VBA宏程序以辅助处理用于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原始数据。通过菜单方式把程序嵌入到Excel快速访问工具栏,通过程序可计算出上百个统计指标。探讨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交叉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探究跨学科知识融合趋势及科研人员影响力的测度与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影响力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着论文引用的载体单一化、传播单向化,并且没有考虑学者领域交叉程度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提取学者自身的领域信息特征,把影响力双向传播引入论文引用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融合论文引用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的交叉领域学术影响力识别方法(IPCSI),该方法首先通过量化t时刻节点文献的学科交叉度,构建学者—论文交叉度矩阵,在此基础上将引证文献对节点文献的引用传播作为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引文因子向量,利用图上排序算法实现学术影响力的后向引文传播。其次,从学者间合著领域相关性视角,通过增加以学者自身为传播载体的学者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学者因子向量,模拟该时刻下学术影响力的前向信息传播。最后,通过同时建模论文引文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客观再现学术影响力的前序与后序传播过程,并采用调和计量方法分配学术贡献度,最终完成学者影响力双向传播的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IPCSI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相似文献   

15.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国内外学术地位与影响力简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历届学报评比和评估情况说明,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学报;影响因子的数据分析显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国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数据说明,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中的精品正在努力与国际接轨.但是实力仍明显不足.国际显示度还十分微弱。因此,打造国际品牌应该是这些学报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10种统计源医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安徽省10种统计源医学类期刊2002~2006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运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价模型得出各期刊学术影响力分值。结果显示,10种期刊中有6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其中《中国药理学通报》的学术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单篇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特征和影响单篇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因素的基础之上,利用单篇科技论文直接引用与间接引证并存和方向性等特点,即采用单篇科技论文、直接引用论文和间接引证论文的“上线”、“下线”与“下下线”的层次关系,对网络文献中单篇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徐芳  郑毅  刘文斌 《科研管理》2020,41(5):140-150
以引文数为主的科学计量学评价方法因其方法和指标的局限性,加上复杂因素导致的引文评价质量下降,激发了学术界对影响力定量评价新方法的探索。Altmetrics 的逐渐兴起提供了在定量评价中使用更多源数据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们利用更宽广的数据范围开展定量评价研究的新思路。本文借助批判实在论的因果观探讨因果关系和证据链,尝试以Altmetrics 和引文数据为基础挖掘并建立学术成果从公开发表到产生学术影响力的证据链,并通过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证据链的定量评价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比起传统定量评价方法为科研管理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科学界的性别差异是科学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影响力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论文立足于学者跨学科性这一知识分布的视角,探索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论文基于ORCID数据库及相应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从跨学科性三维度(学科多样性、学科均衡性、学科差异性)出发,采用统计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探讨学者跨学科性的性别差异问题,及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女性,男性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更高的学科多样性、学科差异性及更低的学科均衡性,这也是构成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同等情况下,男性提升其研究的跨学科性所收获的学术影响力回报会高于女性。最后,在探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启示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估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指出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本质特征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的协同影响,是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共同体现。提出在综合评价科技期刊时,应以评估科技期刊影响力来取代评估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