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读《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何以“一稿三用”?》后,颇有同感。该文所列举的造成一稿多用的三种情况,事实上都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第二、三种情况也不能忽略,因为有些“天女散花”、“广种博收”者,之所以走上这条穷途末路,据说有些是因为投稿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问三不答”、可某一天又“突然冒出”造成的。投稿者常受编辑冷遇,一篇辛苦、心血之作与其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如远走高飞、另投它乡,常常还会“绝路逢生”!因此在批评一稿多投者时,也不应忽略编辑工作疏忽、疏懒的一面。因为现在不少刊物编辑十分懒,有时退一下稿、回一下话,不过举手之劳,但也以“善小而不为”,致使今日文坛上时有一稿几用之情况发生,好像难以根除似的。其实,可以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第2期载刘广金《“标题新闻”要名副其实》一稿,针对“标题新闻”提出了三点意见。前两点,我深表赞同,但对第三点,我则不敢苟同了.刘广金认为:“《标题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 W)不能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要素不全是一大通病,有些新闻时间、地点不清,使读者难以推测。”如果按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3.
余皓明 《传媒》2000,(6):4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章第32条云:作者向杂志社投稿,“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杂志社投稿”。换句话说,就是30天内一稿不能二投。不少杂志社也单独或联合登出启事,声明对一稿二投者不发稿费、不再刊登其作品等等,以示惩戒。可是,反  相似文献   

4.
拙作《何以“一稿三用”?》在《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刊出后,想不到这样一小块豆腐干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公婆都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之所  相似文献   

5.
拙作《何以“一稿三用”?》在《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刊出后,想不到这样一小块豆腐干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起如此热烈反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公婆都有理”,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之所  相似文献   

6.
《何以“一稿三用”?》一文发表后,许多同志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究竟一稿是否可以多投?综观各种观点,似乎都言之有理。其实,如果对著作权法的规定稍加留意,就不难分清是非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  相似文献   

7.
《何以“一稿三用”?》一文发表后,许多同志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究竟一稿是否可以多投?综观各种观点,似乎都言之有理。其实,如果对著作权法的规定稍加留意,就不难分清是非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9月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笔者认为,这一规定避免了一篇佳作会被极个别不识货的编辑“枪毙”的现象,也避免了版面、编辑和排字工人劳动的浪费,对读者来说,也  相似文献   

8.
查阅专业资料时 ,我时常碰到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在两种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有时有所改动 ,有时基本一样。这种“一稿两投”现象 ,很让人感慨。“一稿两投”当然远非今日才有。“一稿两投”责任到底在谁 ?怨作者吗 ?似乎不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 ,也有投稿的经历 ,深知投稿的滋味。我认为 ,大多数作者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也有相当的职业素养 ,明白“一稿两投”的危害 ,绝不愿意随便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且发文所得稿费少得可怜 ,多发一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实惠。因此作者实在是有自己的苦衷。“一稿两投”怨编辑部也不妥。现在国内专业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文德”的议论中,一向是把一稿多投视为“缺德”。果真缺德吗?以我之见,未必尽然. 在众多的业余者中,确有那么一些热衷于追名逐利之辈,一稿既成,便来个“排炮”式多投造成多家报刊编辑的重复性劳动。对此冠以缺德,理所当然。然而,大多数投稿者并非如此。笔者接触了不少新闻写作爱好者,他们愿意恪守“文德”,不一稿多投,然而稿子寄出后,  相似文献   

10.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第2期载刘广金《“标题新闻”要名副其实》一稿,针对“标题新闻”提出了三点意见。前两点,我深表赞同,但对第三点,我则不敢苟同了。刘广金认为:“《标题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不能少,从目前情况来看,新闻要素不全是一大通病,有些新闻时间、地点不清,使读者难以推测。”如果按这个要求,标题新闻只有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也不成,还应该有一个H(什么结果)。五个W和一个H加在一起,才是完整意义的新闻要  相似文献   

12.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离休后,当上了《健康报》的通讯员。他写的《北京医学院专科学校开学》一稿,编辑想在“通讯员”之前加上“特约”二字,可崔月犁执意不允。读完这则消息,笔者想到领导写稿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出现了好的势头。你看,局长“通讯员”、书记“报道干事”等事迹,经常见于诸报刊。不过,有些通讯员一“当官”就洗手不干了。这些同志担任领导后,除工作忙、时间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个别人的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2月26日的《工人日报》三版《在动物园看人》一稿中:“被关押或被圈定的那些无精打彩的动物”中“彩”应为“采”字。“彩”主要是指颜色、花样;“采”则是精神、神色的意思,“无精打采”是句成语,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期报纸《自己的音乐》一稿中:“一种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渲泄……”中“渲”应为“宣”字。“渲”就是渲染,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也用来比喻夸大的形容,“渲”字与句中的意思不吻合。“宣”则是传播、散布、疏导的意思。“宣泄”就是排除积水、舒散和吐露心中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16.
王玉林 《图书馆论坛》2001,21(6):39-40,103
报刊社的约稿通知是要约邀请,对作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禁止“一稿多投”,因“一稿多投”造成“一稿多用”的,应视情况,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上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完全同意其观点,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未免有些太难为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了。编辑收到钢笔抄写、油印、复印的稿件是常有的事。但你如何判定它是一稿一投,还是多投呢?比如,你可能认为钢笔抄写的是一稿一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多抄几份吗?你也可能以为油印、复印的是一稿多投,但你能断定他不会另有用途吗?如  相似文献   

18.
“一般不退”与“一般都退”我们大多数报刊编辑部都有一条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来稿“一般不退”,三个月未见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既然大家都有言在先,而且众口一辞,作者每发一稿,须得静等三个月,只有投稿的义务,没有责问的权利了。这样做,我觉得有三弊:一是有的稿件并非无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发表了凌大同志撰写的《何以“一稿三用”?》。凌文指出,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我认为,如果一个稿子有若干家报刊发表,并没有什么害处。凌文也承认《点子与新闻》一文,“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一篇文章有多种报刊采用发表,至少有以下好处:其一,说明了该文章的价值和质量。其二,扩大了读者面,增加了受益面。其三,有利于那些名  相似文献   

20.
投稿要选准对象,不要“见庙就烧香”。有些通讯员稿件写得不错,若是投错了新闻单位,等于泥牛入海,给编辑的废纸篓作了“贡献”。有些通讯员为了加大稿件采用的保险系数,将一稿复写多份,寄给多家新闻单位,其结果往往是“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