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一、前言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法都是先学原地(最后用力)推铅球技术,再学滑步技术。因而常出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脱节现象。为了解决“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往往要花费较多的误时。为此,我采用完整教学法,即从滑步开始,“滑步”与“最后用力”连贯教学。目的在于改革铅球的教学方法,探讨用较少的课时,使学生学会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1前言正确的滑步和良好的最后用力,以及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是推铅球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推铅球最后用力时,是把铅球象投篮一样“投”出去,而不是“推”出手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在“推”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变“投”球为“推”球,正确地掌握完整的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2对“投”,铅球错误的分析93~95年在我校中考体育加试的共有396人,对铅球技术跟踪调查,发现我校应届生273人中在“推”铅球时有“投”球错误的25%,外校生(往届生和在外借读生等)123人中有“投”球错误的占60%,…  相似文献   

3.
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掷技术原理来讲, 器械飞行的远度主要取决于出手初速度, 而最后用力阶段是其获得速度的主要来源。为适应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发展, 文章扼要地提出最后用力开始的时机, 分析影响最后用力效果的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最后用力效果的途径, 对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在技术和理论方面做点滴补充。  相似文献   

4.
1引言1.1问题的由来背越式跳高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过杆(腾空过杆)、落坑(落地)四个部分组成[。1、2]由于以下原因,本文提出“背越式跳高的划船式起跳技术理论”。1)关于起跳。目前的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动作是以传统的“缓冲-后蹬”理论为基础的[。1、2、5]但是在短  相似文献   

5.
掷铁饼属于非周期性动作,是由几个不同的单一动作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其中,"最后用力"是掷铁饼完整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动作完成得好坏,对掷铁饼的运动成绩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在掷铁饼的"最后用力"阶段有最大的功能效应呢?这就不但要懂得完成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表现出来的动作形式上的特点,而且还要清楚决定动作形式的诸力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特点,才有助于揭示完成掷铁饼"最后用力"技术动作变化的情况和引起变化的原因,以利提高在掷铁饼时"最后用力"阶段的最大功能效应的发挥.在力矩的作用下,人体带动的铁饼完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结合体育专业学生铅球课的教学,对推铅球最后用力中左腿工作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学术界出现的"伸直"派和"未完全伸直"派两大观点,作者对我国优秀男女标枪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相标枪出手瞬间肘关节所呈现的角度变化以及手腕控枪动作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1)在标枪出手瞬间,手腕握枪的形态是掌心向上、引枪臂呈微曲(未完全伸直)状况;(2)从运动力学的角度讲,直臂引枪能增加最后用力时的工作距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手臂做鞭打动作时的生物学和技术形态学角度来看,它既不符合肌肉用力的生物学特点,也不符合技术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投掷臂技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铅球投掷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姿势、摆动路线和摆动时机对铅球的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在铅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投掷臂及身体的动作外,对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合理运用同样不能忽视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论通过上述对各测试数据从内力和外力进行综合分析讨论表明: 1、最后用力是从后脚着地单支撑开始的而不是从双支撑开始的。从单支撑开始最后用力可以缩短单支撑时间(x_10.08″,x_20.096″),延长双支撑用力时间(占最后用力时间x_175.1%x_274.4%);更好地利用滑步速度(踝x_130.4%,x_226.8%,膝x_179.1%,x_254.8%,髋x_185.8%,x_282.7%);增加最后用力工作距离(x_1174厘米,x_2156.7  相似文献   

12.
蛙泳宽、窄蹬腿部分肌肉用力的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本文对蛙泳宽、窄蹬腿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部位,各主要肌肉用力时的肌电图进行了分析.宽蹬腿技术应该是这样的:完成收腿动作后,大腿与躯干的角度为100°左右,两膝相距比肩稍宽,约40~60cm,两脚相距约20~25cm.当髋关节弯屈至最大限度时,两腿向外、向后蹬,然后夹并到一起.两腿开始并拢时两膝关节要完全仲直,因此蹬水的最后2/3~3/4  相似文献   

13.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滑步阶段,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问题;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于鑫用力过早,没有出现明显的用力点(加速点),鞭打动作较匆忙.而程晓燕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投掷中的最后用力,已被中外教练员、运动员所公认为投掷技术的关键。例如:铅球的投掷,从优秀运动员的实践中了解到,滑步比原地推球能提高1—1.5米,一个推铅球的运动员能推21米,那么20米左右是原地推球的成绩,铅球获得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推铅球技术的演变过程和动作技术的力学分析与研究发现: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出手角度”,往往低于传统的理论角度(38-°42°);“出手速度”是影响铅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出手角度对其影响不大。只有重视出手速度的教学与训练,才能优化提高掷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跳远成绩是由跳跃的三个重要因素,即起跳的水平速度,适宜起跳角的垂直速度和合理的落地所决定。这三个主要因素的最后一点“合理的落地”,取决于落地之前的各个技术环节,特别是腾空技术动作。而腾空技术动作又是一个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17.
推铅球时右脚不同的角度对最后用力的影响张清坤,王春玲近年来,铅球成绩提高很快。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都在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而寻求更合理的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铅球的成绩除应具备的各种技术条件外,对最后用力前右脚(以右手持球为...  相似文献   

18.
竞走的基本要求是:支撑腿必须伸直,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在摆动腿的脚跟接触地面前,后蹬腿的脚尖不得离开地面,这样就能保证双脚支撑、不会出现腾空现象。换句话说,学习竞走时,竞走者与地面要保持经常的接触。前边腿的落地应比后腿的离地要早否则将导致犯规动作。为了避  相似文献   

19.
新的体操规则鼓励高难度与高质量的动作,尤其是成串动作.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采集比赛中男子自由体操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接直体后空翻转体540°动作的运动学数据,然后用建模仿真的方法重现实际动作,综合分析落地时关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运动员成功完成了串连接动作,并落地站稳:第1次落地身体姿态角度比较理想,有助于快速制动以及2次起跳,膝髋关节肌群成为对抗落地冲击力的主体;此外,落地后身体仍在旋转,导致两侧下肢负荷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损伤风险较高;第2次落地,尽管身体姿态角偏低,不利于平稳落地,但运动员控制能力较强,通过较大的膝关节屈曲保持身体平衡,成功站稳.  相似文献   

20.
论跑步周期阶段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力学特点,对目前国内关于跑步周期划分的不同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人体运动的受力特点、肌肉用力特点、身体环节的运动特点等为依据,把一条腿在一个复步中经历两次支撑和两次腾空的动作划分为支撑着地缓冲与后蹬、腾空体后折叠摆腿、支撑摆腿、腾空体前“趴地式”着地摆腿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