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上期 )二、课程改革中的识字写字教学(一)转变观念1 由“认写同步” ,拖长识字时间 ,变为“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识字提速 ,降低难度”。以往从教学大纲到教材 ,片面强调识字的“实” ,生字不识便罢 ,一识就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由于要求“四会” ,要求“认写同步” ,每册识字数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来说 ,前四册的识字量分别是160个、280个、380个、360个 ,共计1180个。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 ,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 ,师生负担很重。《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则明确提…  相似文献   

2.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已有的识字教学方法、经验都期望能解决识字与阅读的矛盾。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化了识字教学要求,提倡“多认少写”策略,目的在于提高识字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课改以来,有关识字和写字教学体系的确立、识字量的确定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论证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多认少写”的含义1.“多认少写”策略的提出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简化识字的教学要求为“认识”和“会写”两种。“认识”汉字,要求能读准…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出了“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识字目标,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二年级识字量占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半,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采取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低年级教学如何提高识字效率,为读写打好基础,现在就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语文上册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一、把握编写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标准本”)的一年级上册识…  相似文献   

4.
问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什么明确提出“1~ 2年级要多认少写”?答 :老师们知道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 ,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 2 1世纪是信息社会 ,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 ,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为了使小学生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 ,所以 ,从修订版教学大纲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 ,要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课标》提出 ,1~ 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 1 6 0 0~ 1 80 0个”。人教版课…  相似文献   

5.
省编小学语文(实验)第二册的生字安排有三个特点 一是识写分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识字  相似文献   

6.
解慧颖 《文教资料》2021,(3):6-8,43
本文选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的《中文》教材和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汉字编写模式。《中文》教材的汉字编写模式为:先集中识字,再随文识字;识写分流(注重书写);《汉语》教材的汉字编写模式为:先识写分流(多认少写),再随文识字;以“笔画——部首——整字”为顺序编排汉字。对华文教材汉字编写有所启示:重视汉字教学,编写华文教材用字字表,重视汉字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掌握  相似文献   

8.
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开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策略,人教版课标本实验版教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加。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和效率呢?下面是我教学第二册语文《识字6》第一节内容时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菜园里》是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第3课。本课有9个词语、一首儿歌和一幅彩图。词语是菜园里9种蔬菜的名称。儿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其中6种蔬菜的特点。彩图描绘的是菜园的一派丰收景象。学习这一课,要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卧钩”和一个偏旁“风字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儿歌);认识这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菜园里》是识字(二)中的一课,教学重点不言而喻是要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识字与写字阶段目标,教学这一课要充分利…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教学要体现课标的目标与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依据课程目标,把准识写要求,激发识写兴趣,形成识写能力综合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教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内容《识字6》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识字课。教材将数量词分类集中在4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汉字,初步感知各类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二、教学目标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会写“军”、“海”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培养学生对数量词学习的兴趣,敢于尝试用数量词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三、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识字6)今天我们要学习《识字6》,请你们大声读一遍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识字6》是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不仅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也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传统识字教学“同步认写,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小学生及早进入文字阅读的阶段。因此在写字教学难度降低的同时,识字教学的难度却增加了。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让学生达到更高的识字量,成了摆在一年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下同)《大纲》还指出:“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所学过的(应是“不会写的”——笔者)汉字”,“一般可以由熟练拼读逐步达到直呼”,“学会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这些规定比原大纲有所发展,吸取了十多年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先进经验。1993年秋天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设计思路由“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1觸2年级为“写话”,3觸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组成,其中识字为先。在第四学段(7觸9年级)识字的要求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怎样在课堂上快速有效地解决字词呢?一、按图索骥法以《紫藤萝瀑布》为例:(1)按音索骥:给所要解决的字词先注上音,根据拼音写汉字。suìzhànlíngdīng(穗)(绽)(伶仃)rěnjùnbùjīnbèngjiànzhùlì(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5.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低年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识写同步”的策略,即认识的字均要求会写会用。2001年9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相似文献   

17.
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开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策略,人教版课标本实验版教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加。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和效率呢?下面是我教学第二册语文《识字6》第一节内容时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走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识字教学仍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并且识字量明显增加,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原则,这是有效缓解识字与阅读写话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由读促写的有效途径。为了使语文的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实现语文在人类文化的价值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的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把学生禁锢在课堂的小圈子里,对课文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简单地重复、机械乏味地认读…  相似文献   

19.
张滨霞 《黑河教育》2011,(12):26-26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认识并会写”的要求,我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用图象、动作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总结出了以下六种识字的方法,达到了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闫芳芳 《农村教育》2005,(7):128-12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在识字教学方面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面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任务重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枯燥的识字方法,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验识字过程的乐趣,感悟汉字本身的人文性、艺术性,并尝试用多种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