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邢云菲  王晰巍 《情报科学》2022,40(9):176-18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网络舆情在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集聚,进而产生网络声讨或网络 对峙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旨在通过梳理国外社交媒体中群体极化的发展脉络与研究主题,为我国相关研究发展 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将国外社交媒体群体极化研究分为主题发现阶段、主题发展阶段以及主题成熟阶段, 并深入剖析在各个阶段下的发展脉络。【结果/结论】本文通过对该主题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五项国外社交媒体中 群体极化研究热点,包括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群体情感或观点极化、群体极化的仿真预测、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 以及群体极化的管理策略。最后,提出未来可从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内生极化与外生极化以及群体去极 化等内容展开进一步研究工作。【创新/局限】系统性梳理社交媒体群体极化的国外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结合信息 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中的“信息茧房”现象频频出现,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年群体极化过程,尤其是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及算法推荐技术对青年群体极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以缓解青年社交媒体群体极化现象。运用思辨研究法,从理论框架角度分析青年群体极化的生成逻辑,发现社交媒体应用技术深耕用户个性化需求,青年主动桎梏于自己喜爱的个体茧房,主动向相似喜好属性的茧房集聚,致使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呈现极端反馈现象。长此以往,引发青年圈层固化、媒体边界模糊、网络技术伦理缺失、网络技术异化、网络传播环境秩序遭到挑战等问题。智媒时代青年社交媒体极化的难题应当从技术维度予以管控,应当以有针对性的提升青年媒介素养和信息细化水平、构建平衡信息的可视化系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耦合、应用区块链技术等管控策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在现有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混合性的实验结论。同时,当前学界针对用户披露内容的挖掘尚浅,存在角度单一、划分离散且不全面、社交网络媒介特性缺失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引入自我差异理论,挖掘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的内容特征。以社交网络用户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基于筛选获得的344份问卷,采用多元逻辑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隐私、信任、社会资本因素对用户社交网络披露不同自我维度的频率及偏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新角度的引入加深了对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社交媒体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利用主题模型和战略坐标图,提出一种将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的新方法,以可视化描述主题信息的供给和需求匹配情况。[方法/过程]以主题为分析单元刻画社交媒体主题供给(TS)和主题需求(TD)的度量指标,利用这两个指标构建主题战略坐标图,从信息供给角度针对不同象限的信息主题提出供给策略,并结合微博社交媒体品牌运营案例示例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结论]主题战略坐标图从主题角度可视化社交媒体的信息供需匹配情况,有助于信息供给方发现信息供需不匹配问题,为信息供给方的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社会媒体用户群体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方面影响。[方法]本文梳理总结了社交媒体用户群体行为相关概念、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手段目的链视角,提出了以群体外部环境、群体组织规范及群体成员关系、群体共同需求为3个层面的"属性——结果——价值"框架结构,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探究各层级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绘制阶层分级地图。[结论]结果反映了社交媒体用户群体行为发生的不同路径,最后提出针对不同发生阶段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广军 《情报杂志》2023,(8):102-106
[研究目的]在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网络舆论战中,各方力量在舆论场上为战争造势,使得舆论场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水军搅局、舆论群体极化、情感和情绪色彩浓厚,是一场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交媒体舆论战争。通过情感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研究方法]基于情感实践和媒介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俄乌舆论战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情感对于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当中,情感被高度“武器化”,各方力量以情感为武器进行战争博弈,影响了舆论战的边界性、确定性和传播性,也推动了战争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Soul为例,探索影响Z时代群体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的因素,为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多阶段抽样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匿名社交软件的服务质量、内容质量及用户的匿名社交经历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探究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特别是对意见领袖形成现象机制的挖掘。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演变行为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刻画辟谣信息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对参与辟谣的“准意见领袖”进行合理引导,以提高社交媒体舆情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过程]首先,对微博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特定主题事件进行跟踪,识别并筛选出“新生意见领袖”群体,并利用质性访谈对此群体进行深度访谈。然后,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利用NVivo 12软件进行扎根编码构建模型,并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验证模型的完整性。最后,对社交媒体用户角色演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结果/结论]在辟谣信息作用下,个体主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辟谣信息因素对一般用户向新生意见领袖的演变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体主观因素在辟谣信息的作用下对意见领袖形成的影响更加显著,自我认知清晰、高情绪需求且情绪稳定的个体更容易成为影响力持久的意见领袖;社会公众认可、实质性奖励和政策法律支持共同构成社会环境因素,是意见领袖形成的重要保障;辟谣信息因素中的辟谣信息热度、可信度和发布质量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潜在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现象频繁发生,研究其反转规律与特点,可以有效避免社交网络虚假信息演化失控造成的社会失序。[方法/过程]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和观点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构建了考虑竞争传播的SIR-HK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模型,并爬取“高考答题卡疑被掉包”实证数据验证模型有效性,进而通过数值仿真揭示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规律。[结果/结论]虚假信息出现将扩大感染者的规模、延长信息传播弛豫时间,并导致感染者所传播观点反转;真相信息出现时间会影响参与信息传播的感染者数量与观点反转过程;较低可信度的信息将影响主体对后续信息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为促进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信息,信息生态系统业已形成,但尚未有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刻画。[方法/过程]文章在界定社交媒体学术信息这一核心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社交媒体学术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全面刻画系统结构。[结果/结论]通过刻画社交媒体学术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构建了学术信息生态链,并梳理了社交媒体上学术信息的来源分布情况。最后分析了导致系统结构不合理的生态失衡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认知失调构建了观点演化模型,有助于研究群体观点的演化趋势。这是从心理学角度为舆情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拓展了舆情监管的理论研究。[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分析个体对认知失调的缓解措施,总结分析出网络拓扑的动态机制;然后根据差异化的个体网络结构划分了各自的亲密度,再根据亲密度衡量对其他个体观点的接受度,构建了新的观点演化规则;最后通过调节参数来设置不同的心理环境进行仿真实验,模拟不同情况下的观点演化结果。[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认知失调的环境中,群体意见的聚合效果更加显著;认知失调环境中个体的社交阈值越大,即对矛盾观点的容忍度越强,这越有利于社会共识的达成;面对群体中不同数量的顽固个体,若监管部门需达成不同的舆论引导效果,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行解构,梳理群体极化风险耦合过程,有助于厘清群体极化形成规律,加深对群体极化风险的理解、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的把握以及风险演变规律的识别。[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在三元空间信息观视域下解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并基于风险耦合分析了三元空间之间的定向耦合、物理空间中的非直接耦合、社会空间中的互感耦合、信息空间中的参量耦合。最后论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形态的演化。[结果/结论]本文为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边界,将为群体极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及已有研究成果,从隐私政策基本情况、个人信息收集与存储、个人信息使用与共享、个人信息安全控制、用户个人权利保障5个维度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IOS系统APP Store中48款社交媒体APP的隐私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的整体评分基本合格,隐私政策在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正确实施隐私政策,应提高用户对隐私政策的阅读意愿,优化隐私政策文本内容,构建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基于档案机构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效果不显著的现状,结合贝叶斯模型开展了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力求从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的角度改进和优化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法/过程]构建了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型并深入解析了其实现过程,并以用户相似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本研究对国内外政务社交媒体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政务社交媒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对2014-2019年的国内外政务社交媒体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梳理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政务社交媒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总结] 分析发现近年的政务社交媒体研究多为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主题集中于政务社交媒体的运营管理、内容挖掘、应急管理、功能与作用。现有研究存在着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分析方法有待优化、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范式等方面的不足,并从政府和公众两个视角为政务社交媒体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通过拓展数字代际和隐私保护行为视角回应现有研究关于隐私悖论的争议,为社交媒体的隐私保护提启示。[研究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对1760份全国性样本数据进行U型关系检验及代际的调节作用检验。[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经历与隐私保护行为意愿存在一种“U”型关系,隐私悖论仅存在于隐私侵犯经历增长的前半段;隐私保护倦怠中介隐私侵犯经历对隐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并可以被用以解释隐私悖论现象;数字原住民群体虽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隐私保护倦怠,但更容易摆脱隐私悖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