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临时约法》的倡导者,《临时约法》的主要精神贯穿着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孙中山以《临时约法》作为思想武器、法制武器,和袁世凯的专制、复辟作斗争。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先后6年的"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作为斗争形式,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生平活动中占十多年之久的历史阶段。文章从中国国情角度探讨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动机、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孙中山最后认识到"护法"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3.
辛亥首义的业绩,足可垂之青史的,除了党人打响推翻专制帝制第一枪,还有建立湖北军政府,制订、颁行鄂州约法(全称《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在中国乃至亚洲率先实践共和宪政。两者一破、一立,堪称双璧,并辉千秋。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主持制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施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和颁行,是中国制宪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笔者所见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两部《中华民国史》,于其在临时参议院通过的时间或语焉不详,或注释有误;而那部治民国史者案头必备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在收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却对其通过日期做了不准确的说明,或有必要做一辨正。  相似文献   

5.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6,(11):40-40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而由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政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87页写道:“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以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临时约法》在政体方面的规定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横向可联英法美等国的代议制,纵向可比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时的政体,并可用批判性思维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打倒封建帝制,并终于以暴力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在短短三个月内,他颁布了三十多件有关维护民主权利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措施,还用他的名义公布了《临时约法》。  相似文献   

9.
《临时约法》的革命历程1912年3月11日,由南京临时政府正式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为着唤醒人民,为着争取自由和彻底民主的制度”而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并且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大成果而载入史册。《临时约法》的诞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年斗争的革命产物,同时又为当时革命情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所制约,因此明显地打上了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被誉为“2 0世纪中国历史的三个伟大转折”之一 (戴逸《从历史展望未来》 ,见《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 1期第 6~ 11页 ) ,其重大的历史功绩 ,归纳起来包括 :①性质 ,指反帝反封建。②推翻清朝 2 60多年的统治。③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⑥给人民带来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⑦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⑧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课本第 89页叙述辛亥革命功绩时 ,漏掉一点 ,即颁布《临时约法》 ,应补充《临时约法》不能忘…  相似文献   

11.
许欣  韩立君 《教师》2012,(14):118-118
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以上所述,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影响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的观点已很普遍,也有许多其他文著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历史并不只有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2.
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力公开抗拒袁世凯封建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第一次壮举。然而,二次革命在持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失败了,探究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了解民国初年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是“宋案”和“善后大借款”。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后,逐渐暴露其封建专制的面目。他利用革命党人政治上的软弱、幼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反革命措施,伺机铲除异巳,为实现独裁统治铺平道路。1913年  相似文献   

13.
在袁世凯独裁专制野心逐步彰显时期,杨永泰以<正谊>杂志为阵地,对袁世凯意图走向独裁专制的政策进行同步揭露和评判.在这一过程中,其民主共和思想在对政治会议、"新约法"等独裁工具的抨击和其独特的倡导共和思想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同时,杨永泰还切中时弊地提出了"施以根本之疗治"的宪政改革思想,以救国御侮.杨永泰的民主共和思想成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舆论阵营中的重要力量,该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与其后期倾向独裁统治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4.
从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五年,孙中山曾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同北洋军阀的北京政府相对抗.这标志着他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坚持民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艰苦奋斗和不断前进的三个阶段.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一)一九一七年夏天,孙中山在上海发起“护法”运动,然后南下广东,建立护法军政府,以反对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破坏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的行径.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同北洋军阀政权相对抗.恢复一九一二年南京临时政府所制订的《临时约法》,和续行召开一九一三年由各党派选举产生的国会,这是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和护国军等讨袁力量,提出作为解决时局和停止军事行动的两项基本主张,得到各方面的赞同,连北洋军阀中的直系首领冯国璋因迫于形势,也于六月十五日电请黎元洪恢复临时约法,续行召集国会,速定宪法.结果,继任北京政府总统黎元洪宣布接受这两项主张,并定于八月一日召开国会,而讨袁派则以承认黎元洪为总统和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作为交换条  相似文献   

15.
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在1640年代,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把暴君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并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英吉利共和国,为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对付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和镇压工农运动,以巩固自己既得的地位和利益,又转而选择了军事独裁政体,于1653年把手握全国兵权的克伦威尔推上了终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中春秋笔法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无情揭露和批判独裁专制的封建社会的巨著。文章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用典型的实例探讨,分析英译时如何理解并处理作者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段——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7.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18.
学会做公民     
学会做公民,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辛亥革命不久,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即有公民权利的规定,其后一部又一部宪法,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更具体、更普遍。  相似文献   

19.
李志辉 《新高考》2009,(12):40-40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曾于1649年建立过共和国,但共和国犹如昙花一现,随后就被独裁专制的护国政府所取代:1653年12月16日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99p建立起护国政府。为什么克伦威尔能建立起这种独裁专制的体制呢?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原因所致。一、缺乏民主基础。民主是近代资本主义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一) 《雪》是鲁迅一九二五年一月所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收入《野草》。《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共收二十三篇,是鲁迅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在北京期间所作,曾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一九二七年结集时,又作《题辞》一篇。《野草》创作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不平衡的年月。一九二三年七月,党的“三大”制订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我党积极领导下,广州、上海等地的工人运动,广东、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革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