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再现说"影响深远.而对"再现说"产生背景和存在价值的评定则具有历史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再现说"的发展概况、其内涵的合理和缺憾之处,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华章》2007,(8):79
曾艳兵先生的新著<西方后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讨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专著.以往的"后现代"著作几乎全是思潮研究,没有把重心放在文学上.曾著与其他"后现代"著作的显著不同,还在于其切入选题的"新"、资料安排的"实"和行文分析的"细"等方面.曾著对西方后现代文学进行全面的透视和盘点,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社会情形的复杂多变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起,转移了现代人对过去对传统的视线,群体意义上的集体记忆缺失成为当代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大众传媒对过去的再现、记载、转换以及重构诸功能,使它成为现代社会重塑集体记忆与构筑国族认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在时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对新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有意味的重构,其独特的故事构设和叙事姿态契合了"新时期"之初意识形态对农民的预设和想象,向往"现代化"和作为被启蒙对象的喜剧性的农民形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获得了合法性.这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已成为重释"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场域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及时行乐"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有学者认为该主题广泛流传于所有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焦点问题."及时行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以及其变体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即诗歌,小说,甚至电影.可以说,"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叉以及封建意识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派作家超越了传统的审美内涵,从而使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后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后现代派作家的艺术世界里,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故意模糊文学与哲学、文学和文化等之间已有的传统界线。他们摒弃历史、命运的视角来探讨人生,而选择不同寻常的诡秘哲学来影射迷宫人生,因此从二人的作品中升腾起具有哲理内涵的新型的后现代文学审美。同时二人有意无意沿用了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运动悖论,由此衍生出的无穷极限和圆形的迷宫世界观,都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杜锋  岳国法 《文教资料》2012,(11):21-22
本文以英加登的文学四层次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四层次理论中的核心层:文学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探讨了再现客体层次理论的内涵及具体意义,并分析了英加登文学作品再现客体层次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何建明、潘爱娟创作的报告文学《信仰的味道》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对象,成功再现了陈望道赤心报国、励精图治的鲜活形象,还原了一百多年前波澜壮阔的中国青年找寻真理的场景.作品以政治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运用镜头式的文学描写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让文学色彩更加强烈;同时以"信仰"为线索,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学瑰宝,有着强烈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等丰富的审美内涵。诗歌教学不应停留在表面,应重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中,意境再现的教学方法就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多种途径再现诗歌意境,从而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真正得到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妙趣。  相似文献   

10.
李明刚 《科教导刊》2021,(3):150-152
"新文科"背景下的《海洋文学》可以探索"读海-思海-写海"的三步曲教学模式.通过挖掘中国本土海洋文化资源构建海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打开海洋文学研究的世界视野,通过"文学-史学-地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还原海洋文学的历史本真,通过新媒体融入的多元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和素养提升着力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海洋类人才.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