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孝"是一个原发性、综合性的伦理范畴,它的发展历程与祖宗崇拜这一传统信仰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伦理的源头,围绕祖宗崇拜而形成的祭祖礼是儒家孝道的最初存在形式;春秋时期伦理理性的觉醒使儒家孝道发展成具有道德精神的伦理规范,祖宗崇拜是儒家孝道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封建国家"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祖宗崇拜则是统治者在全民中推行忠孝教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应以中国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孝道意识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中学生群体在孝道意识和孝道践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中学生群体存在孝道意识缺失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中学生孝道意识缺失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二杰  高奇 《文教资料》2007,(26):42-44
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时代在变迁,孝道对于和睦家庭,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作用却依然存在。然而,当代社会,我们千百年来引以自豪的孝道逐渐淡漠,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再次的提倡孝道,家庭、学校、社会都应作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促进我们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当代高校德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汲取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并加以改造,从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从而使儒家孝道得以确立并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作为孝道基本规范之一的敬养之孝,对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孝心、指导其孝行、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孝亲问题之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维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23-28,52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道,尤其是儒家,视孝道为一切道德的根本。然而,现代社会却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甚至令人发指的孝亲问题。为此,如何求诸传统儒家的孝道观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伦理教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孝道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都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普遍认为"孝"是指为一种伦理道德的规定以及约束,其实质上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因为"孝"可以作为伦理道德规范的一种,同时还将其当成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道义"活动。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孝道有重视亲情民主性的部分,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封建性糟粕,目前提倡的新孝道中,最为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实现全社会的亲子平等。从根本上实现孝道"爱敬忠礼"伦理精神的重视,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现代孝道水平得到强化,同时促使全部伦理教育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蕴含的孝道精神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且"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依然适用。但是在《孝经》中,除去父母之孝,还包括君臣之孝,国家之孝,所谓"孝"之思想蕴含众多。  相似文献   

11.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从中国传统孝道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入手,阐述了在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如何在高校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如何把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转换为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提升我国软实力,塑造民族新形象是历史和现实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孝文化”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对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孝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分析《孝经》中“天”与孝道相联系的观点,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天道观基础上的发展轨迹,理顺“天”与“人”相交的思想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