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婷 《编辑学报》2012,24(5):499-500
自我效能感是激发编辑的工作动机、实现编辑目标的原动力。高职学报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客观评价编辑的编辑水平,加强对编辑的职业成长管理,提高编辑工作声望,才有助于编辑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体现于高质量的编辑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传记电影《天才捕手》的台词——“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和“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入手,分别探讨了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编辑这一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赵青 《出版广角》2021,(4):48-50
参加编辑技能大赛是青年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有利于磨炼和提升青年编辑的业务能力,促进青年编辑的职业成长.目前,期刊编辑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主要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前者主要考查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编辑出版知识的掌握,后者重在考查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与个人素质.参赛前,青年编辑应认真做好赛前准备,出版单位应重视动员组织工作,赛事主办方应进一步优化比赛形式与内容,通过编辑技能大赛促进青年编辑成长,展现编辑的精神风貌和个人风采,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袁丽霞  黄明睿  陈雯 《编辑学报》2014,26(4):372-374
青年编辑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编辑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科技期刊整体的发展。作为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信心的树立是其快速成长的基石。文章从3个方面,即正确认识编辑工作,做好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发挥个人优势;重视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探讨青年编辑如何正确树立职业信心,并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分析导致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直接性经验不足、替代性经验缺乏、社会说服匮乏、生理和情绪状态不良的原因,据此提出建立广博知识结构、加强同行交流、利用榜样示范效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鼓励与重视医学编辑工作、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培养积极归因方式的相应培养策略,以促使其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6.
张敏 《编辑学报》2016,28(4):397-398
结合作者工作经验,着眼于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作用,以青年编辑迅速成才的客观要求为逻辑起点,青年编辑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及青年成长发展的外在途径——编辑日志为逻辑中介,探讨如何撰写编辑日志.文章客观地论述编辑日志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效——有效地提高了青年编辑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构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精神的作用及其核心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新 《编辑学报》2012,24(4):314-316
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构建完善的编辑职业精神对于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至关重要。该文论述构建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精神的作用,主要包括导向与塑造、教育与规范等,同时分析构建编辑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如责任、价值、行为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发展存在职业认同危机、职业素质难适应新要求、上升通道狭窄、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其形成根源与高校环境下传统编辑出版体制的制约,以及编辑个人认识的偏差有关.要突破学报编辑职业发展困境,就要从编辑部体制改革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将国家政策具体落实到高校、编辑部,同时编辑个体应积极主动参与变革,谋求自身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与志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盛 《出版科学》2011,19(2):39-41
学术期刊的工作对象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职业特征,他们面对的作者群体是专家学者,受众群体是科研工作者。衡量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成效的标准,尽管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基金产文率等一些具体的数字考核指标,但作为编辑来说,除了具备必要的职业意识外,更要树立一种志业感,不计较报酬、不在乎功名。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数字的"量"的跃升,更强调"质"的创新;既当好"中间人",又要发挥主体性;既要服务作者,更要具备服务读者的本位。  相似文献   

10.
编辑职业观是编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是编辑职业观的最直接表现。当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总体上看体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编辑职业观。秉持"谋生手段"的编辑职业观存在着弱化编辑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性内涵、导致"编辑匠"形象固化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弊端,而以"生活方式"作为编辑职业观,编辑会主动适应职业生活、职业成长需要,并努力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关于编辑的概念及其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有几种不同的概念,有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职业名称的编辑、职务名称的编辑和责任编辑。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的概念一般专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而作为职业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工作这一职业的简称;作为职务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人员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而责任编辑则是指全面负责某部书稿或某一版面、某一作品等编辑加工全过程,并具有独立发稿能力、对编辑出版该作品起主导作用,并对该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主要责任的编辑人员。上述编辑的概念,可分别适用于人员、职业、职务指称和确定编辑人员在作品编辑工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昕 《中国出版》2012,(9):31-34
职业敏感和书感不一样,书感是在讲一个编辑要为一本书的内容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职业敏感讲的是编辑应该如何去发现作者,发现选题,发现可以成为图书的题材。这与编辑的职业特点是有关的。编辑作为一种充满竞争的职业,和其他很多职业不同。它的竞争特别地激烈。谁都知道,像汽车、彩电、手机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报刊之友》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4.
畅销书的出版,可以为出版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巨大的社会影响,打造畅销书已成为许多出版社编辑的职业理想。成长为畅销书编辑,需要怎样的自我修炼?  相似文献   

15.
吴丹 《今传媒》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6.
王志鸿  姜海 《编辑学报》2021,33(2):213-217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专家型编辑人才,但传统的人才成长通道狭窄,不利于编辑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本文从组织要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基于编辑成长规律的分析,以任职资格机制为基础,设计了基于经营管理、专业2条线的"Y"型编辑职业发展通道体系."Y"型编辑职业发展通道体系主要包括适用于科技期刊编辑成长规律的职级职位体系、基于能力评价的任职资格体系以及体现能力、贡献的编辑绩效薪酬体系."Y"型编辑职业发展通道体系为解决大多数编辑人才职业成长"天花板"过低问题,构建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成长路径,提供了体系化的解决方案."Y"型编辑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已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社应用,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可为出版行业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韩燕  陈芳 《编辑学报》2015,27(2):193-195
针对科技编辑入职后的心路历程,指出其在新鲜期、平稳期、倦怠期、领悟和提升期不同成长阶段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科技编辑成长中业务技能成长对策、心理素质成长对策和职业成长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人际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莼  于志敏 《编辑学报》2007,19(6):459-461
分析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认为编辑要建立在审稿专家面前做虚心的学生、与作者做真诚的朋友、做读者满意的服务者、与排版及印刷单位人员做愉快的合作者等职业交往理念.总结出编辑与上述各类人员交往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为编辑正确进行人际交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桂贞 《出版科学》2012,20(1):30-32
编辑是一种社会职业。转企改制后,编辑应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规范,明晰工作职责,提升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20.
有关编辑力的论争主要有四个视角: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生产力;在信息传播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传播影响力;在媒介竞争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在编辑职业素养的视角下,编辑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论争深化了编辑出版者的自我角色认同和对编辑出版活动的认识,促进了编辑学的纵深发展,指明了提升编辑力的方向。编辑力的本质,是编辑基于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编辑力研究既要符合中国编辑出版实践的发展现状及生态环境,也要对提升编辑力和开展编辑出版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